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渾沌

少年時讀《莊子》,有些寓言眞的讓人大開眼界,意味深長。像〈應帝王〉中關於“渾沌”的故事,簡直像當頭棒喝。

話說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儵”和“忽”常常到“渾沌”的境地裏相會,“渾沌”待他們很好。“儵”和“忽”商量報答“渾沌”的美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飮食、呼吸,唯獨他沒有,我們試着替他鑿開。”於是他們一天鑿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少年時讀這個故事,我就覺得“渾沌”太像那些無知無覺的年輕人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經歷過一些不情不願的“開竅”?

自以為是的大人從來不會考慮你眞正需要的是甚麼,他們只會把一些理所當然或守舊過時的想法硬塞給你,他們習慣逼你認同他們的價値觀,他們甚至會以關懷你的角度讓你活得跟其他人盡量相似。於是我們自幼被鼓勵做大同小異的工作,要擁有同樣功利而便於炫耀的追求,要滿足於其他人為你設計的滿足,要快樂於別人所認同的快樂,在這些“開竅”的時刻,你會有甚麼感覺?

人們總是生活得不快樂,皆因大家的性格都是被師長和社會“鑿”出來的,很少人能維持自己的獨特個性。師長唯恐小朋友將來沒有“前途” ,害怕他們長大後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同,於是急功近利的為之“鋪路”;社會各界總喜歡為靑少年建構一些主流的意見和無形的壓力,從而打擊小朋友的信心,以維護自己的權威,避免新的觀念和新生力量冒起。

儘管師長和社會大衆努力為靑少年“鑿”出理想的“七竅”,但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總是在成長中迷失,因為放在眼前的並不是他們最想要的東西,也不是他們眞心認同的觀念,成年人代他們設定好的“路線圖”,他不一定想走,也不一定有能力走下去。

讀過“渾沌”的故事,我總覺得靑少年都是無辜的,如果成年人批評靑少年很失敗很不長進,那是因為這個社會把他們“鑿”成這個樣子,他們的本性未必是這樣的。

問題是:誰有理會過孩子的感受?誰肯尊重和了解他們的本性呢?

(刊於2009年5月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4 則留言:

  1. 然後...我們還是會放任「自己」繼續如此這樣的「開鑿」下一世代,明明大家小時候都曾如此不快樂過......

    回覆刪除
  2. 可能幾千年來都係咁,真係無辦法了.

    回覆刪除
  3. 現在的小朋友是這樣的了
    完全活在成年人的陰影下
    做什麼也受到限制
    理想?
    早就忘記了
    慶幸自己不是活在這種家庭
    我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姐不認同我
    說我不切實際
    父母倒是支持的
    難道真的不可以把興趣化為職業嗎...

    回覆刪除
  4. on :
    有父母支持已經很好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