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音樂心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音樂心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威猛回憶



在Netflix看了Wham!的紀錄片,熟悉的音樂,彩色繽紛的畫面,生龍活虎一般的兩位美少年,全片都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回憶,不過會知道這隊組合的觀眾應該都有點年紀了,儘管他們的歌曲歷久常新,但其實兩人在幕前合作的日子只有四年,開始於1982, 終結於1986。

Wham! 的主要人物是George Michael和Andrew Ridgeley,兩人自幼已是好友,組成樂團並開始製作流行音樂時才18歲。他們大紅大紫時我還是個小學生,當然經常聽到那些永恆金曲:Careless Whisper、Freedom、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Last Christmas,但兩人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他們在世界各地巡演的活動中,有一站是在北京演唱,成為歷史上第一隊在中國公開演出的流行音樂樂團,為了方便中國觀眾理解這件事,樂團當時的中文名字叫“威猛樂隊”。這次表演在北京的工人體育館舉行,大受民眾歡迎,兩人也在長城等地點參觀,又把在北京拍攝的片段剪輯成Foreign Skies : Wham! In China,這在當時是世界大事,體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一些改變,也讓世界各地的樂迷看到這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情況。


說回Netflix影的紀錄片,除了記載中國之行的“威猛”回憶,其實深入介紹兩人由藉藉無名到天之驕子的心路歷程,詳細披露經典名曲的創作經過,觀眾可以從中了解Andrew Ridgeley 如何與才華橫溢的George Michael相輔相成。以前我從未查考兩人拆夥的原因,還猜想兩人是地位過於懸殊而不和,直到現在看了這紀錄片,才明白Andrew Ridgeley 的作用與當時的分工,兩人作出解散的決定其實可以理解成一個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

影片以Wham!的最後一次演唱會作結,只存在了4年的偶像天團在樂迷心中永遠年輕,不會過時。靈魂人物完成Wham!這個專案,全面發揮詞曲創作的才華進化成真正的巨星George Michael,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這是最近經常聽的歌,有時還會跟著唱,遇到某些荒謬的情境,腦中也會出現那幾句:

很久不見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堅強像你 說起愛哭到停不住

講到未來 只有懷疑與懷疑

邊個令你從此推翻 對愛情那些宗旨

雖然這是一首情歌,但歌名真的可以延伸於不同的情境,這幾年大家都累了 ,有時認真想一想,的確很難清楚說明發生過的事。

瘟疫令全球超過一千萬人死亡,這些枉死的平民百姓都有被好好悼念嗎?

重複又重複的驗核酸令人疲於奔命,生活大受影響,但驗完又驗,驗完再驗,究竟有什麼效益?

經濟步入寒冬讓很多朋友失業了,有些還開始有情緒問題,他們的情況確是令人擔心。

外地的朋友近來紛紛出動去旅行,網絡上滿是歐洲的風景或日本的美食,很多地方已經迎來大量報復式消費的旅客了,看看人家,想想自己,真正的自由距離我們是近還是遠?

因為不幸地跟染疫的人進出過同一幢建築物,我最近非常無辜地變成了“特定風險人士”,連續五日都要去指定的核酸站接受檢查,否則就會變黃碼。小心防範了三年而相安無事,想不到還是避不開這種麻煩。

當然,看本地新聞的時候,我也會無緣無故想起Dear Jane,看著看著,就會哼著他們這首名曲:很久不見,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雖然這樣有點奇怪,但情不自禁就會唱起來,有時越唱越傷感呢!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某種老朋友



以前我非常相信某些傳統智慧,比如說:“無友不如己者”,又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是覺得有很多事情需要向別人學習,而且一定要謙虛,不可狂妄自大。

這些教訓當然有其道理,不過活到我這樣的年紀,理應明白自己的性情與局限,大概也學會觀人於微,志趣相投的知己當然要保持聯絡,互相關心。另一方面,世界變得太荒謬,社會發展千奇百趣,別人的心境變化,姿態變異,其實也不可不察,沒有必要以愚忠的方式應對某些關係。更不應為了維持虛假的情誼而委屈自己去做違背原則的事。

有些事情是勉強不了的,發現對方已經變了另一種人,見面時話不投機,或者彼此的價值觀原來各走極端,其實都是正常的事,所謂人各有志,沒有什麼可惜不可惜的。其實退一步想,及早看清楚“某種老朋友”的格局與追求,在適當的時候發現道不同不相為謀,長遠而言根本是好事。

如果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和諧社會,也許還要顧念舊情,考慮有沒有求同存異的空間。但身處這個各走極端的亂世,“友誼地久天長”可能已變成一種奢望,其實人與人之間合則來,不合則去,固然沒有必要反目成仇,但也不宜拖泥帶水,或者作出強人所難的要求。做人有時要灑脫一點,不應為怕孤單而對小圈子(或醬缸)戀戀不捨,保持禮貌,輕輕走開,不必把事情說破,自己心中明白就夠了。

過好自己的生活,平心靜氣,處之泰然,有何不可?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小心地滑



澳門連日暴雨,天氣極不穩定,走在街上既要飽受風吹雨打,又要掏出手機按那些一戶通或健康碼,老人家尤其感到不便,但又無可奈何。

這樣的日子,當然令人倍感生活苦悶,看著窗外傾盤大雨,最近我經常會想起四個字:“小心地滑”

以前這四個字多數出現在公共場所,用意是提醒行人。不過近日香港歌手張天賦推出一首由黃偉文填詞,以這四個字命名的新歌,為這標語賦予全新的意義,在短時間內為我洗腦,在無聊時想起歌名與歌詞都會感到安慰。

所謂賦予全新意義,其實是把本來像溫馨提示的四個字,變成義正辭嚴但又惡毒無比的咒罵,讓大家親切感受到廣東話變化多端的妙趣。雖然這段日子很多人的生活都不好過,但聽到歌詞說:“活得不好/亦都不倒/誓與壞人們鬥遲才入土”怎能不馬上提起精神?繼續堅守崗位、盡好本份。

即使逼不得已要面對令人氣餒的局面,但只要想到:“什麼的種/什麽的瓜/自作孽回流/你能攔路嗎”應該也會明白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長遠而言,誰勝誰負其實難說得很,多行不義最終必會付出代價,“自作孽”是會“回流”的,而且也許會來得意想不到,令作孽的人措手不及。這其實也不算自欺欺人,今時今日我們真的需要有這種積極的態度,前瞻的眼光,否則很易鬱悶到生病啦!

副歌描述的場景令人會心微笑,好像隨時都會在我們眼前發生:“全個世界 都有地板/別不小心/望少一眼/若水一灘/分辨到忠奸/為害的/總會有晚踏中/落地像碎蛋。”聽歌的時候,我總在想,如果能親歷其景,見證這類場面,也屬賞心樂事。

歌詞最為人稱道的是結尾這一句”祝福”,竭盡全力唱出很多人的心聲:“祝你盡量長壽些/病夠幾千晚”實情是在這個時代咒罵壞人快點去死的確是便宜了對方,要咒就咒他長命百歲,百病纏身。我當然明白,這樣的歌詞其實很陰毒,以佛家的說法,這可能已算是犯口業了。但這樣的文宇安排能引起大眾共鳴,背後一定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不過創作的事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實在不必說破或強行解讀。

下雨的日子,想起這首歌,簡直想打電話到電台點唱給某些人欣賞。儘管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流行點唱這件事,但無聊時想一想也是高興。總而言之,小心地滑啊!


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姜濤的新歌


 

我不算是姜濤的狂熱支持者,只是在2021年1月寫過一篇〈你知道姜濤是誰嗎?〉,刊登在澳門一份非常傳統老派的報章,簡單表達我對青春萬人迷火速冒起的想法。那時候我對他的事情不熟,只聽過〈蒙著嘴說愛你〉,知道他本是一名可愛的肥仔,但努力做運動變身成型男,這真是一段非比尋常的熱血故事。

2022年的姜濤當然更勝從前,很多老人家不明就里,以為他不過是賣弄美色的情歌少年,其實如果細心留意過他的名曲如〈鏡中鏡〉、〈孤獨病〉、〈Dear My Friend〉等,自會發現他和製作團隊不會隨波逐流,他們都有話想說,一直用心創作呼應時代、表達情懷的作品,他可以脫穎而出,廣受歌迷愛戴,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

日前姜濤推出其第10首個人單曲,名為〈作品的說話〉,只看歌名,以為是創作人夫子自道,抒發個人感受,但一看由姜濤親自執導的MV,再細讀歌詞,原來是一首反戰歌曲,宣揚愛與和平,在遠方一些國家正在開戰,大多數藝人都避而不談的時刻,姜濤用這首新作強調生而為人應有的善良,強調自由的價值,這種關懷與勇氣,相信會讓其歌迷更感安慰。

時代變了,人心也變了,過去的歌星偶像總是賣弄色相,唱些老掉牙的情歌,無止境地失戀,便可得到歌迷的情感投射,但來到姜濤這一代,歌迷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年輕人的視野也比長輩廣闊得多,他們不一定要跟隨前人的步伐,做張國榮第二或翻版陳奕迅,畢竟,張國榮死了,陳奕迅的熱門作品都不是廣東歌了,年輕人見到姜濤闖出一條新路,總是感到欣喜的。聽完他的新歌,姜濤在我心中又大大加分了,堅持自己的信念,說出真實的心聲,影響身邊有共同想法的人,年輕人本當如此。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留下只有思念:談《梅艷芳》導演版與舊時香港


 

《梅艷芳》在戲院公演時,我沒有太大的動力入場觀看。農曆新年期間,Disney+推出一部五集的電視劇版本,據說加入大量戲院版沒有出現的劇情,稱為“導演版”,我是這個串流平台的訂戶,既然這麼方便,當然一看無妨。


一如之前預料,對我這種老派影迷來說,由其他人來扮演熟悉的大明星,總有格格不入之感。儘管飾演梅艷芳的王丹妮和飾演張國榮的劉俊謙都氣質獨特傾力演出,但原來梅與張眼角眉梢的歷練與滄桑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當兩人開口唱歌時,反差更加巨大。


當然,這是一部傳記電影而不是模仿比賽,主角像不像傳主不應該是判斷好壞的唯一標準。但我這一輩港澳觀眾看這電影時,很自然就會把劇情跟現實的認知作比較,例如戲中只提梅艷芳與梅愛芳的姊妹情,卻完全沒有出現她們“著名的”母親與兄長。觀眾會看到兩姊妹自幼就在荔園賣唱,但編導完全不交代這段堪坷童年的成因。梅艷芳除了是一代歌后,其實也是香港流行交化全盛時期舉足輕重的女演員,但這部傳記只著墨於她跟張國榮拍《胭脂扣》的經過,卻不提她跟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合作所創下的佳績,其實她戲路之廣、變化之多至今也無人能出其右,少了這一面的描述,當然令人既失望又難以理解。又例如轟動一時的“夜店掌摑事件”,由於對梅的事業與人生都影響重大,所以劇情中不得不提,但可能內情異常複雜又相當敏感,戲中的交代就顯得不盡不實,觀眾完全無法理解一場小風波為何要逼得一代巨星避走泰國半年之久。對於這種情況,年紀大的觀眾可以憑記憶拼湊出當日的來龍去脈,但新一代的觀眾就很大機會看的一頭霧水。其實影片在許多情節上都有交代不清的問題,如果不是拍攝認真、包裝華麗,劇本上的各種毛病便會顯露無遺。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部梅艷芳的傳記電影不能拍攝她關心社會的全部情況,也對她培育下一代,特別是後期仗義提攜悉心栽培的唯一女弟子隻字不提,儘管大家都明白當中涉及的敏感議題與市場考量,但梅艷芳之所以在同代明星中成為傳奇,廣受同行與大眾尊重,其江湖俠義與無私助人的一面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拍不出這一面的梅艷芳,作為傳記電影的意義自然大打折扣。但另一方面,編導刻意描寫梅跟日本男星的戀情,而且全面美化這位真有其人的男友,與所有觀眾的記憶都有嚴重差異。這種集合自我審查與塗脂抹粉於一身的創作取態,其實是令人看得相當難受。當創作人處理公眾人物時都要處處妥協,無形中是不是也想引導觀眾與他們一起修改記憶、扭曲歷史?


這齣戲的毛病固然多不勝數,但卻吸引了很多觀眾,看電視劇的時候,我的確也被不少場面觸動,例如她在新秀歌唱大賽唱《風的季節》一鳴驚人,首次在錄音室唱《心債》技驚四座,相信與我年紀差不多的觀眾看著那些畫面,聽到那些音樂,馬上就會勾起陣陣回憶,那是現實的經驗掩蓋了影片的不足,感情上為作品加了分。又例如她在2003年堅持要為鼓勵的抗疫醫護人員而推動演藝界合力舉辦籌款演唱會,如今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比當年嚴重得多,但世上已無梅艷芳,再次看到她的義舉,自然令人倍感唏噓。然後觀眾就會看到梅艷芳身患重病卻決定開演唱會,堅持在舞台上與歌迷告別的畫面,這些情境當然是動人的,但動人是源於真實事件本身,並不是影片處理得特別高明。許多觀眾因某些場面而落淚,相信當中很多眼淚是因為思念故人或者緬懷蕭時香港而流的,不是因為編導處理得份外感人。




看完五集電視劇,我明白製作人是希望喚醒大家對當年香港的情懷,事實上他們亦因為梅艷芳這個題材而得到票房與收視的成功。王丹妮作為一名新演員,其演出水準也值得肯定。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既不能忠實反映傳主的一生,劇情又如流水帳,似是把一些昔日的娛樂新聞串連起來而拍了一齣電影。觀眾從中只能見到大家以前在報章雜誌也略知一二的梅艷芳,卻無法透過這部作品看到她的情感世界、她的行事作風、她不為人知的內心想法。


回想起來,梅艷芳的出道至病逝與香港由飛黃騰達到邁向衰敗時間上恰巧重疊,她的出現令大家看到那時候的香港機會處處,像她這樣的窮歌女也可以憑著個人才華與努力一夜成名改寫人生。她的百變形象集合當時歐美與日本流行文化於一身,誇張之處令人側目,但那時候的社會氛圍正正需要把慾望與情感都推到極致,香港與香港的明星都光芒四射,受人矚目(而且不會被人批評抄襲或跟風)。她對弱勢的關懷,對政治事件的關注,除了本身性格使然,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仍然容許公眾人物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意見(而不是處處有禁區與禁忌),梅本身雖然讀書不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總是緊貼大眾,為小市民打氣與抱不平,不畏強權,堅持己見,而且又是個行動派,出錢出力站在最前,絕對不會只說不做。儘管很難說明是當時香港的自由社會造就了她,抑或她的個人魅力為香港流行文化開創了一段輝煌的歷程,但自從她離世之後,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從2022年回望2003年之前那個仍然有梅艷芳與張國榮的香港,怎能不感到悲傷。這種分水嶺式的轉變相信是很多同代人真切的感受,但《梅艷芳》卻無法(也許亦無意)將之呈現出來,在這樣明顯的不足之下,這部作品越受歡迎,卻越令我為梅艷芳感到可惜。

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你知道姜濤是誰嗎?



 “邊個係姜濤?”“點解聽都未聽過?”“咁都算靚仔?”

21歲的香港歌手姜濤近日勇奪商台“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男歌手”及“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令很多人感到意外。此事引起網民熱議,他值不值得拿這個獎?為什麼這麼年輕都可以得到認同?然後更多中年人在質疑,“我都唔識佢,佢點算受歡迎?”

澳門當然有大量姜濤歌迷,但那是年輕人的選擇,上了年紀的人不是一笑置之,就是嗤之以鼻。在一些中年人心目中,最受歡迎的歌手是譚詠麟和鍾鎮濤,最傑出的樂隊是溫拿,陳奕迅與楊千嬅仍是樂壇新人,所以他們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會排擠新一輩的藝人。

老人家雖然天天追看《愛 · 回家之開心速遞》就感到心情舒暢,並且認為這樣的模式應該天長地久永不改變,但其實另一個電視台ViuTV已經靜靜地起革命,拍出《歎息橋》、《暖男爸爸》、《男排女將》等多元化的劇集,又舉辦《全民造星》捧出姜濤和一眾新偶像,你不妨問問身邊的年輕人,現在誰還會留意《勁歌金曲》?

當一些老歌迷偶爾在慨嘆:怎麼陳奕迅和楊千嬅今年又沒有大熱的新歌?

而年輕人已經流傳着一則口號:姜濤不紅,天理不容!

流行文化果然是由新一代主導的,短短兩年間,姜濤及他的“姜糖”們創造了可喜的現象。有人說這是世代之爭,我卻認為這沒有什麼好爭的,純粹是懂不懂選擇的問題,有些人只敢追隨主流意見行事,覺得這樣才有安全感,但在人人的手機都可以自主決定娛樂取向的年代,看什麼節目,聽什麼歌,既不必由旁人推介,也不用理會別人的意見。

你不知道姜濤是沒有問題的,但不要再問“點解我唔識佢”了,那是因為你孤陋寡聞,不是他未夠資格啊!

(刊於2021年1月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一寂之地專欄)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寫好這故事



昨天即興買了這張專輯,這不只是黃貫中的新專輯,根本就是Beyond的新專輯啊!

今時今日,買cd是前現代的行為,買廣東歌的cd更是超級老土了,不過,我這種老人家就是喜歡這種老派舉動。

這張cd的音樂和歌詞都很有意思,但一定要聽到最後,第13首之後尚有隱藏曲目,那是黃貫中寫給黃家駒的<故事>,我認為,只為了有這首歌,這張唱片也是值得支持的,你看看歌詞就知道了:

你的聲音原是那麼近
就似安慰劑撫慰著舊情人
昔日舞曲 無聲告別
留下了無盡空虛不再猶豫
永遠o既等待 原諒我今天
要再見理想談何容易
灰色的心 誰是勇敢
天真的創傷 留下赤紅熱血
無論是光輝歲月 或是命運派對(或是無盡空虛)
即使不可修補這缺口 也算曾是擁有 (也願繼續麻醉)
海不闊 天不空
你要我冷卻夜雨中 (但我有過永遠)

#無聲歲月中(在無聲告別中)留低是那衝開一切的腳印
門外看我會看得更清楚
期望你我堅守到謝幕

@逝去日子中 留低是我真的愛你的烙印
長城厚厚不過我的心
期望你會給 我去庇佑(期望你會給 我再震撼)
寫好這故事 (我們既故事)

踏著那灰色的軌跡回家
自信活著便精彩 我在霧裡想你

後來我上網看看,這首歌是2005年Beyond說要解散時黃貫中寫來紀念的歌,本來無意錄成唱片的,幾年之後終於以隱藏曲目的方式面世,但老歌迷聽這首歌,句句都會感慨和感動吧!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一年

外婆走了一年
她走的時候我在加班送不到她
一年之後
我又在做性質相同的加班工作
那種遺憾
一直都在

最近都在聽周國賢的新歌
特別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
但願陽光常在
希望常在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其實我已經非常小心飲食了



年紀大了

諸事不宜

中國人似乎只懂在飲食上關心別人

於是吃什麼喝什麼都好像有很多人監管

我曾開玩笑說現在我可以做得出最壞最壞的事

不過是飲咖啡或可樂

再壞一點就是食雪糕或甜品

不能再壞了(單調乏味可想而知)

其實我吃什麼都不過量

多吃食物少吃食品

同時非常注重均衡

可是由於體型問題

總是有人認為我吃得不健康

累我無時無刻都要接受很多善意的勸告

有一段時間真的很在乎別人提出的意見

但後來發現人家也不過是隨便說說吧

何必認真呢



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上面這首歌

覺得好有趣

我也很想食雪糕呢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西西弗斯之歌

看到my little airport有新歌我是無法不轉貼的
這一次唱出上班的折磨實在太有共鳴
工作只是其中一個狀態
西西弗斯指的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困境
這首歌聽到後來
會令人陷入哲學的沉思
超級厲害啊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外婆

昨天是外婆不在的第一個母親節
家人在慶祝之餘都不免很懷念她
今早想起這歌
當年很喜歡
那些歌詞
真的只有愛才能夠明白吧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What's Up!

喜歡這首歌
多數人只會記得聲嘶力竭大叫what's going on?
但真正動人的其實是
Trying to get up that great big hill of hope
For a destination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寂寞夜晚

落寞寂寞的一個夜晚,
重設平凡再見夢幻,
但願是瀟灑告別,休說可歸返;
斷斷續續的千個夜晚,
無窮濃情怕會漸淡,
靜默地拭乾了淚,
一切請珍惜,一切將吹散。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正常生活


寫點文章讀點書
沉迷磚頭小說
生活很有規律
有時可以抽時間見見朋友
有時連這樣的時間也沒有
盡力寫作
不做無謂的事
無風無浪的日子
其實也不錯
今天晚上與家人出外晚飯
有很多事值得感謝家人
發覺自己老了
聽到從前的歌總覺得很親切
像以下幾首
好像是不久之前的東西
原來那些日子已經回不來了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這是一張一直聽都不會厭的專輯
這些年來我都喜歡開大聲量聽這些歌
其中又以這首聽得最多
歌曲中間那幾句真的很捧
多少年來我只是約略了解那些歌詞的意思
近來遇到一個很不錯的歌詞中譯本
覺得這首歌更有意思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震懾

有時間的話我會聽唱片聽令人舒服的歌

我不喜歡看唱歌節目

雖然我半集都沒有看過

但真的從來不打算看

上星期在電視預告看到這位小朋友唱"餓狼傳說"

坦白說真的被震懾了

於是我為了他破例看了一次歌唱比賽節目

強烈推薦大家看到結尾時的震撼演出

我看完之後還搞不清這是一次個人的勇氣表演還是精心計算的話題之作

但我深信這個世界除了張學友先生

再沒有人可以把"餓狼傳說"唱得動聽



青年危機

        據“澳門中學生精神健康調查二○二五”報告結果顯示,超過七成學生基於學習及相關人和事感到壓力,超過四成人面對壓力時出現煩燥、焦慮、抑鬱等情緒,部分受訪者曾有自我傷害想法,情況令人擔憂,但很多家長根本沒有察覺子女面對的困難。 孩子成績優異,父母引以為榮,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