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澳門創造

圖片來源:madame.lefigaro.fr
因為不時與文學以外的藝術工作者合作交流,我近年多了機會留意澳門文化的發展情況。人家的技藝如何,我未必懂得評說,但身為普通觀眾,我喜歡觀察受眾的反應。

我覺得有些澳門人實在是很可愛的。比方說,有些人根本從未學會獨立欣賞一場演出或一件作品,他們只能憑產地或作者的身份以作分類和判斷,有些人對於澳門出品堅決不滿,總之是澳門人創作的,他就感到不夠高級,絕對不想看,即使不小心看到聽到也會一臉鄙視,諸多挑剔。也許這樣劃清界線可以顯示其身分地位或過人品味吧!但如此一筆抺殺,其實也挺令創作者傷心的。當然,我見過另一種極端的人,對澳門創作無比珍惜,熱心支持,凡是本地出品都急於吹捧,近乎沒有原則地強調澳門特色,有時不免流於誇張過火,旁人更難以分辨這算是真情還是假意。

其實更可愛的一種專業批評口吻,不但可以不談內容,還可以無視作者的往績,只要集中討一下資來源以挑撥離間說一下為何甲有那多資助乙只有那少補,這就足一場很有娛性的八

其實我有時很想問,發生什麼事呢?為什麼一定要標籤或強調〝澳門〞二字才可為作品定性?為什麼不能直接欣賞或評作品的內容?然後讀者A:〝其實我見到是澳門作者就已經唔想睇,外國的作者都是專業的,選又多不像澳門街業對業,塘水滾塘魚!〞觀眾B:〝如果澳門人都唔撑澳門,以後如何發展下去,創作的路已經夠難走,多給掌聲,只希望大家能捱下去,或者捱得開心一點。〞作者C:〝澳門街,唔講錢唔通講心咩?邊有咁多藝術創意喎唔好咁天真啦,成件事係玩緊一個分餅仔遊戲咋!


有時我會很疑惑,究是澳門的教育方式和文化政策創造出以上的受眾,抑或因為有這樣的受眾,澳門的教育和文化才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看到那些堅定地創作,真誠地表達理念的藝術界朋友,我總希望他們繼續努力,一定要爭氣!但有時聽到那些受眾的奇談怪論或冷言冷語,我會擔心這一切只是嘥氣。

(刊於2016年6月8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