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陪孩子讀書

我有時會“陪”小朋友溫習和做功課,從中也領悟出一些小道理。
之所以強調“陪”而不是“教”或“督促”,主要是希望孩子明白學習是其責任。當然,父母沒有必要過度緊張,或者事事以大人的標準強求孩子完成任務。
本澳有很多家會經常會為了孩子的學業而上演“親子困獸鬥”,通常是子女的作業未能達到父母認定的水平,大人把孩子的努力全面否定,強行擦掉重寫,繼而出現小孩一邊寫,父母在旁逐字逐句罵個不停,孩子被罵得慌了,大人也焦急得怒吼,但這樣孩子真的會感激父母的“教導”嗎?
對於測驗考試,很多家長口中強調不在乎分數,但攀比之心卻無比強烈,只要孩子不是拿一百分,他們都有可能心生不滿。為了推動孩子追求更高的分數,每逢測驗考試全家都進入緊急狀態,孩子要不停接受操練,取消所有玩樂活動,期間不斷被批評責罵。長期如此,你猜小朋友會變得主動溫習,抑或更討厭學習呢?
我有時會不明白大家為何完全不能接受小朋友在學習上犯錯,寫錯一個字的筆劃,計錯一道算術題,並不會引致地球毀滅吧?何必耿耿於懷呢!況且,功課的目的是反映孩子吸收知識的情況,家長一直採取“不容有失”的態度嚴陣以待,小孩是會感到極大壓力的。
本澳很多學校都以“程度高”為榮,即使是初小學生的測驗卷,也不乏腦筋急轉彎的古怪題型,似乎是要令學生努力溫習也不容易取得高分。但如果分數高低最終是取決於能不能猜中出卷者的心意,那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其實家長能確保子女掌握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就很好了,何必為了分數而損害親子關係?
你希望孩子將來變成怎麼的人?是要一生都由父母監管督促,還是懂得自主學習,自理生活呢?
陪伴孩子,總讓我想得很遠,學得更多。
(刊於2018年12月5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一寂之地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