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澳門應否發展文學產業?(答《澳門月刊》問)



幾個月之前,獲澳門月刊》邀請,參加其【時事辯論】欄目的討論,就"澳門應否發展文學產業?"他們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和作家一起探討此議題,以下是我回答的內容,全文刊於該刊今年4月號,我趁自己記得轉貼留存,以免日後忘了自己說過的話。

就現時澳門文學的發展狀況來看,在政府的推動下,澳門文學獎舉辦了12屆、雋文不朽舉辦了6屆,《澳門文學作品選》自2013年出版至今,由此可見,澳門的文學發展始終依託於政府的支持,離產業化仍有一定的距離。過去,不時有聲音指出澳門是文化沙漠之說,亦引起不少學人的反響。因此,本期時事辯論邀請各位嘉賓共同參與澳門應否發展文學產業的議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1.  據了解,文化沙漠一詞一般是指文藝、科學、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較為匱乏的地區,一般用於迅速崛起發展的國家和城市。對於澳門文學缺乏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的說法,甚至有人提出澳門就是一座文化沙漠,您有何看法?

寂然:其實是否文化沙漠,真的不用太在意,澳門特區政府設有專責於培育文化藝術人才,發展本土文化產業的文化局,澳門基金會亦長期在資源上推動和扶助文化活動。澳門地方雖小,但文化發展多元,美術、音樂、戲劇、戲曲、舞蹈、流行音樂、電影、文學等等,一應俱全,當中有些領域發展得比較好,或者人才比較多,也有一些喜歡默默耕耘,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澳門始終是個自由開放的城市,人們從事文化活動主要是出於個人興趣,這也是澳門文化的特別之處,創作人不必迎合市場而創作,因為也許根本就沒有市場可供迎合,大家由心而發,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努力做出成績,從這個角度看,這樣子的文化氛圍也讓不同的文化領域具備發展空間,而差別只在於領導能力和人才培養,有些領域聲勢比較好,有些則人才比較多,但發展的機會應該是差不多的。

2.  過往本地文學作者發表作品的平台主要集中在報紙副刊、少量雜誌上,而今在政府的推動下,多屆文學節及文學獎應運而生,目的是鼓勵“文化人”進行文學創作、大力推動文學的發展,究竟澳門發展文學的優勢在哪裡?又遇到什麼樣的困境?

寂然:文學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分開兩個層面來說,首先是基礎教育的層面,澳門文學人口不夠多,並不是文學界的問題,其實是教育界的問題,因為閱讀文學作品理應是澳門人才的基本修養,我常說,我才不在乎澳門的年輕人讀不讀澳門文學作品,如果他們會讀世界文學作品,會讀古典文學作品,會留意和購買文學書刊,有基本的寫作能力和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澳門人的文化修養自然會大大提升。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中學畢業便覺得自己“讀完書”,然後不會再去買書讀書,反映他們受教育多年,卻無法培養出閱讀興趣,這種現象絕對不只是澳門文學發展的問題,而是澳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培養人才的效益問題。其實澳門的學校是否對文學教育有足夠重視,除了考試和一些聊備一格的興趣班之外,澳門教育界還為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做過什麼?推出過多少有效的政策呢?我覺得無論有沒有產業發展的話題,文學教育也是培養人才的其中一個基本方向,希望大家對此會有足夠的重視。試問如果讀者寥寥無幾,所謂文學發展又從何談起呢?即使政府提供資助讓想出書的人出書,結果沒有人買沒有人讀,也只能說是優雅地浪費公帑吧!

在文學發展的層面,在很多文學活動,特別是澳門文學獎的鼓勵下,澳門不乏優秀的詩人和作家。我覺得澳門作者的優勢在於生活在文化多元的小城,可以隨意購買和閱讀不同國家出版的書刊,作者與作者之間關係融洽,交流合作比較頻繁,容易形成文學創作的氣氛,有些文友志趣相投,受惠於澳門法律確保自由結社的權利,即可合力創辦文學社團,像初時活躍於網上的別有天詩社,經過多年經營,集結了一班有實力的詩人,繼而發展出實體詩社,舉辦不同的文學活動,甚至在台灣推出了多本詩集,面向更大的市場。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自主自強,都是近幾年的趨勢,也可以說是澳門寫作人的優勢。我們本身沒有傳統的所謂本地市場,但有魄力的人會自己去開拓嶄新的發展空間,這種力量是很值得留意和珍惜的。

3.  每年入境旅客超過三千萬人次,遊客趋之若骛的有休閒娛樂、特色美食,但對於本土文化卻知之甚少,針對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於201712月在立法會辯論2018年度社會文化領域施政方針時指出,由美食為基點,帶動其他產業,包括創意設計、電影、文學、媒體藝術、音樂及手工藝與民間藝術各項創意元素融滙、互動、並糅合科技與創新,全方位打造“創意城市、創意澳門”,激發帶動各個創意領域的蓬勃發展。您是如何看待將美食文化、創意設計、電影、文學、媒體藝術、音樂等等領域的結合?當中如何產生聯動效應?

寂然:從寫作人的角度看,大家要珍惜的是創作自由,作家的可貴之處就是有能力發掘別人意想不到的題材,並且以作品感動讀者關注某些議題,從中找到共鳴,甚至思考人生。澳門推廣美食自然有旅遊發展的需要,也是值得支持的事,但如果事事都以美食為主題,短時間湊熱鬧也無可厚非,但最好不要長期如此,因為澳門作者都是業餘寫作,創作時間都很寶貴,我相信任何人都會希望見到澳門文學作品百花齊放,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講美食。

但從推廣美食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美食與文學是可以良好合作的,因為好的餐廳除了要食品優良,裝修有格調,如果想達到更進一步的層次,文案推廣也是無比重要的,就市面所見,不少餐廳在平面媒體或網上媒體的宣傳文稿的確有改善空間,有些廣告文字其實事關形象,如果能請高手代筆或協助修飾,效果會有很大的分別。

4.  去年1221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對於澳門在大灣區發展文學的可能性,您有何見解?未來,澳門文學發展的方向,您有何期許與建議?

寂然:據我所知,過去澳門文學與香港、珠海、廣州、深圳等鄰近城市都舉辦過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動,但都比較簡單,有時甚至比較即興,沒有形成特定的機制。既然有了大灣區發展的方向,這一區各個城市的文學交流也可以更深刻、更有組織、更有目標地推動彼此的了解。

但話說回來,澳門是名副其實面向世界的旅遊城市,文學交流又豈止要著眼於大灣區,只要充分利用澳門的資源和優勢,很多文學活動都是大有可為的,在推動大灣區的同時,也不應忽視與葡語國家的文學交流。

目前本澳一些文學活動立意可能是很好的,但執行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混亂或尷尬的問題,令交流點到即止,流於表面。同時這些活動又很少會考慮熱鬧過後對澳門有沒有長遠的好處,這樣為了要有活動而辦活動的結果是執行的人都累得要命,但文學發展一直停留在很淺層的狀態。其實,如何妥善利用資源,如何有效率地辦活動,如何把活動變成有益於澳門文學發展的動力,的確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文化部門除了批出資助,也許更應該定期審視文學活動的成效,甚至承擔更多推動文學發展的事務,好讓一些有實力的作者有時間創作,而不是經常要分心應付推廣文學的事情,畢竟他們都是為了興趣而寫作的業餘作者,文化部門的人員才是正職推廣文化活動的專門人才。唯有令澳門的寫作人回到書房安心寫作,澳門文學才有條件繼續發展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