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成敗
即使孩子仍是嬰兒,但不少新手父母已經自願或被逼想像子女的未來,總會有人向你追問關於教育孩子的理念或手段,當你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和盤托出後,對方往往又會跟你分享一大堆聽回來的經驗,他們甚至會試圖說服你要依循主流方向教導孩子,似乎只有隨波逐流才可令人放心。
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人喜歡對人家養兒育女的事情指指點點,有些家長又太容易受人影響,所以老是自尋煩惱:我不希望孩子飲用營養不夠好的奶粉;我不想帶孩子去看知名度不高的醫生;我擔心孩子現時的發育狀況比不上其他小朋友;我絕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任何事情都可以精益求精,所有意見都可以有相反意見。問題是,社會上有太多父母只喜歡模仿其他父母,跟隨旁人的做法,複製別人的經驗,他們往往對教養的事情毫無想法,這很容易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為了追求他人的認同,錯失了參與形塑子女性格特質的時機,甚至不自覺地埋下兩代之間不必要的怨恨。
我見過不少為孩子的事過度緊張的父母,他們會努力為孩子設置(他們以為)無菌的生活環境;他們會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玩具和食物(並且要公告天下);他們稍有餘暇即會在網上瀏覽別人照顧孩子的最新資訊;他們早已為孩子準備了從托兒所到大學畢業的長遠學習計劃(當然也附有相關的儲蓄和保險計劃);他們誓要令孩子在起跑線上遠遠超越其他人;他們有時會就上述各種事宜與我分享經驗,看得出他們都很想得到別人的羨慕或妒忌,但面對他們的積極主動,我總感到不對勁。
老是把孩子的成敗看成自己的成敗,也許並非明智之舉,這不但令自己的生活壓力大為加重,更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弄得不好更會扼殺子女的真正天份。況且有些父母及其朋友都以功利的角度看世界,把錢看得比生命還大,以這樣的方向教導孩子,小朋友將來怎會勇於與別不同。
孩子還小,實在不必看重成敗。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陪伴他們活出自己的個性,將來放手讓他們飛,孩子才會感謝你。
(育嬰密語 七) 刊於2013年5月8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故意得罪人
在澳門生活多年,我當然明白這小城人際關係千絲萬縷,做人處事圓融一點,會比較“吃得開”。但社會經驗夠多之後,又會發現所謂“吃得開”,不一定是吃好東西,有時還包括吃力、吃苦、吃悶棍。所以我一早就選擇了不吃這一套,在日常生活中,我會得罪人,而且不是不小心出差錯,而是故意安排,刻意發難,...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異教詭屋》(Heretic)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恐怖電影,不以血腥或妖魅畫面嚇人,卻在心理層面慢慢滲入不安的元素,令觀眾逐漸感受到兩位女主角的困境。 年輕貌美的神職人員遇上優雅博學的Mr. Reed,在其大宅暢談信仰的偉大,以為可以招攬他入教。這位由Hugh Grant飾演的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