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家長聚在一起,往往談及孩子的未來,儘管我女兒才剛滿半歲,但我還是半推半就的參與過這類討論,其實放在眼前的只是該往哪家托兒所報名的問題,不過大家總是會聊到小學和中學的部署,大學和就業的考量,也分不清這是未雨綢繆還是自尋煩惱了。
家長是最易受影響或恐嚇的一群,他們本身也非常熱衷互相影響或恐嚇,他們害怕孩子與不知所謂的同學為伍,他們不想孩子只能接受洗腦宣傳而無法獨立思考,他們除了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更憂慮競賽機制的各個環節都有弄虛作假,自己的孩子早已注定沒有機會贏。
於是我發現經濟條件稍為好一點的父母,都準備送孩子到外國唸中學,即使孩子現在尚未入學,但這些偉大的父母已經準備好完整的升學方案,好像一切都可以按計劃進行,我佩服之餘,也不禁猜疑,為何不聽聽小朋友將來的意願?為什麼一定要為小小人兒的未來安排好每一步?孩子的路,應該由家長來操控嗎?父母認為是完美的安排,孩子會有同感嗎?
那些無法把孩子送到國外唸書的父母,唯有拼命鑽研本澳那幾家所謂名校的入學門路或潛規則,好讓他們在接受教育之餘同步培養優越感。至於那些無法進入名校的孩子,好像早已被判前途黯淡,而且連家人都會自信心受損,但那不過是家長之間互相恐嚇的結果,實在不能當真。
每次跟其他家長談完孩子的事,我總能感覺到大家對未來的不安,誰都不知道澳門將來會變成怎樣,所以大家都希望孩子有很強的適應力,最好可以隨時離開澳門,在國外謀生,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和特區的未來都有說不出的憂心,於是不知不覺地養成一種默契,似乎只要把孩子送走,他們就不會學壞,只會學好,前途無限,生活美滿,問題是,誰可保證一切都可按計劃而行?
我的孩子還未學會講話,我卻經歷過多次關於該不該送孩子出國的辯論,看來人們早已用實際行動對未來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在澳門生活日漸需要幽默感和勇氣,人們對於前途的憂慮,早已跨越未來,延伸到下一代,這樣的遠見真不知該可喜還是可悲。
(刊於2012年7月11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溫馨的錯覺
朋友與我經常會見面,因為過於熟悉,反而不會像初相識般仔細打量,看得清楚。某日談到一次不幸的遭遇,他說得很慢,也有點生氣,我默默聆聽之餘,也有機會認真看看他的臉,這才發覺朋友其實老了,皺紋也增添不少,早已不再是我所熟悉的孩子臉。然而,無論再過多少年,朋友在我心中大概還是年輕時的模樣...
.jpeg)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異教詭屋》(Heretic)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恐怖電影,不以血腥或妖魅畫面嚇人,卻在心理層面慢慢滲入不安的元素,令觀眾逐漸感受到兩位女主角的困境。 年輕貌美的神職人員遇上優雅博學的Mr. Reed,在其大宅暢談信仰的偉大,以為可以招攬他入教。這位由Hugh Grant飾演的老...
讓小孩躺在沙子上一整個下午,
回覆刪除看雲飄來飄去,聽見風的聲音.
晚上的時候,聽到樹蛙咕嘰咕嘰吵個不停,
所有的天籟都能聽見,還以為是山神,
還以為鬼怪就要出現,陪著他一起,
兩個人怕得要命.
對我來說,這些種種
都是比入讀名校或出國等未來計畫
還要重要的事情.
畢竟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童年最初的風景.
十分認同,也身體力行在創造屬於我和孩子的童年好回憶.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