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自我虐待的事情,在澳門尤其如此。
我最近同時在寫四則短篇小說,字數在五千字至一萬字之間。同時的意思是,我得在應付工作、照顧家庭、準時交約定的稿件,還有處理好各類瑣事之後,才可在時間的罅隙中零零碎碎地創作,因此總是不能集中,寫得很慢,但有時候要完成一些事,不能指望別人給你好條件,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力而為。
寫作可以是很恐怖的事情,除了需要某種近乎神秘的文字技藝,還需要投入感情,而且沒有人要求你寫,也不一定有人在等著要閱讀你的作品,選擇寫作,純粹因為自己想寫,這有點像著魔,或稱走火入魔。我的寫作總是非常緩慢,非常吃力,像精神的自我流放,現實的「這一邊」一切得依循程序行進,想像的「那一邊」天高地廣,無比放任。在「這一邊」活得透不過氣,唯有寄望在「那一邊」苟且偷安。
近來我發現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在「那一邊」自我流放,只要我以「寂然」的身份登入facebook,往往就會遇到一些熱心的讀友,他們會先跟我客套交談,然後便表示想把自己的文章寄給我,要求我提意見。
初時我還是認真閱讀,誠懇回應,甚至勸他們嘗試投稿,寫好了的文章理應公開發表,不宜孤芳自賞。但他們總是遲疑,不是擔心自己不夠水準,就是過度滿足於自娛自樂,有些甚至表明只寫給信任的人閱讀。我當然得感謝多位讀友的支持和信任。後來,由於類似的要求太多太頻繁,我感到應付不來,於是只能簡短回覆,語帶鼓勵,保持客氣,希望不要令人家難堪就好。
我總是不明白這些不為名利而寫作的讀友,為何到了「那一邊」之後,便不肯與作品一起返回「這一邊」,那是因為此間的發表空間不夠多元化?現有的園地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抑或是入門的門檻太高,讓人望而卻步?
書寫的力量固然可以很強大,只是在澳門寫作有時令人自覺很微弱,很無助,總是希望得到別人認同。然而,各人有各人的問題,我幫不了別人,也未必有能力自救,自我流放在某個空間,維持對自己忠誠,其實也不無悲哀。
持續用寫作虐待自己,也許只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刊於2012年4月24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別做傻事
某位長輩喜歡與人分享患病經歷,他曾經歷心血管堵塞,動手術在體內放了支架,又患上糖尿病,所以每日都要食藥,醫生也千叮萬囑請他注意飲食。可是很奇怪,他喜歡以醫生的口吻告誡後輩要定時檢查身體,飲食宜清淡,但他自己卻每日無酒不歡,偏愛肥膩與煎炸的食物,而且經常偷偷吃甜品,像個孩子似的。旁...
.jpeg)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異教詭屋》(Heretic)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恐怖電影,不以血腥或妖魅畫面嚇人,卻在心理層面慢慢滲入不安的元素,令觀眾逐漸感受到兩位女主角的困境。 年輕貌美的神職人員遇上優雅博學的Mr. Reed,在其大宅暢談信仰的偉大,以為可以招攬他入教。這位由Hugh Grant飾演的老...
写作是一种创作艺术。 带着欣赏的心境去完成它, 它是一种享受。加油!你会成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