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澳門小說的迷航:一個小說作者的再觀察

在澳門,很少人喜歡寫小說。小說需要讀者的認同,需要出版單位的支持,需要評論的肯定,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澳門的社會發展原則上不具備以上的基本條件,很少讀者願意閱讀澳門的小說,出版機構懶得理會這種文類,近年有些評論文章的內容比小說更具想像力,離奇至脫離現實。


1999年,澳門大學中文學院舉辦了一次名為“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當時我應邀以小說作者身份撰寫了一篇名為《澳門小說的未來:一個小說作者的觀察》的文章,遙想當年,我還有膽量展望未來,鼓勵創作,更曾妄想開拓文學市場,加強教育,積極宣傳,擴大澳門小說在社會上的正面影響。

可是,十一年過去了,澳門小說作者交出來的並不是一張亮麗的成績表,澳門小說的未來也沒有我當年想像得那麼美好。就我個人觀察(和遭遇),寫小說這種活動在澳門變得越來越孤絕,越來越困難,越來越進退失據,當我們堅持寫下去已經需要克服很多問題,平添不少難度,那就遑論寫得好,寫得動人,寫得受歡迎了。



寫小說算不算是文化生產?

在澳門寫小說,很容易會產生相當幸福,甚至相當成功的感覺(也許只是錯覺)。澳門擁有言論自由,理論上可以暢所欲言,無所顧忌,只要你寫的篇幅不是太長,也不難找到發表的園地,即使沒有報刊發表,也可以自由地放在網上與人交流討論。同時,澳門人一般都心存厚道,人與人之間又關係親密,親友一旦讀到你的作品也多數會表示讚賞,不會挑剔,不會批評,不會責難。

問題是,寫得多了你就會發現不是那回事,首先是你會發現自己膽識有限,很多題材不是有人阻止你寫,而是你發現沒有人會寫所以自己也不敢寫。其次是發表空間雖多,但真正有酬勞的平台其實很少,低微的稿費往往令人越寫越氣餒,越努力越心碎。最令人心寒的是讀者的態度,經過了一段日子的”蜜月期”後,即使是親友也會支持乏力,看不下去,沒有留意,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澳門的小說最缺乏的就是澳門的讀者,澳門讀者對本地文學的冷淡、冷漠、冷感的確在與日俱增,這直接刺激到一般小說作者的思考:“我真的需要寫下去嗎?”然後,稍為有責任感的作者更會自我反省:“我是不是寫得很差?我應該如何吸引讀者?”

吸引讀者閱讀無疑是作者的責任,交不出好作品的作者理應受讀者冷待,這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澳門的作家過去十年來有沒有好好累積本地的讀者呢?當他們要寫出作品已經千難萬難,當他們經常會遇到一定程度的輕蔑,當聲稱會推動本地文學發展的文化部門都愛把資源花在聘請外地專家往澳門臉上貼金,在一片歡欣互相歌頌的幻覺之中,澳門本土作者的信心和實力一直沒有被培養出來,他們唯一可以堅持的只是默默寫下去,但寫給誰閱讀,有沒有人想讀,如何令更多人提起興趣來閱讀,都是他們不敢問的問題,真實的答案也許更令人傷感。而我觀察到的情況是,在這個越來越強調文化發展的城市,在這個近來喜歡談論文化產業宏圖大計的小城,其實連最基本的本土文學推廣也沒有做得很好,近十年來,人們何曾認同過寫小說也是文化生產的一部分?何曾考慮過對本土中文小說作者提供支援和協助?

大家基本上是樂於讓澳門小說自生自滅的,你寫也好,你不寫也罷,反正你寫不寫我們也很有文化,不一定需要你來錦上添花。你有其他事情要辦無暇寫作我們也很諒解,畢竟澳門也沒有所謂文學市場,你的堅持和放棄對大局都不會有影響,我們總有辦法辦一些演講活動,請一些外地嘉賓,喊幾句動人口號,已足以證明澳門的文化底蘊深不可測,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於是,澳門本土的小說作者都彷彿進入了異度空間,迷離境界,寫或不寫,都無關重要,發表或不發表,都分別不大,但這真的是澳門人所樂見的文學面貌嗎?



發表作品是怎樣一回事?

在澳門寫小說,另一個重大困難是沒有發表園地。據我所知,本澳刊登小說的園地,主要是《澳門日報》的<小說>及<鏡海>,以及澳門筆會出版的《澳門筆匯》。

近年我屢次(在網上)遇到熱心寫作的年輕朋友,有時我會鼓勵他們投稿,這是最正常不過的行動,但他們往往會反問:我寫作只是個人興趣,不是為了投稿的,我真的沒有興趣投稿呢?他們寧願把作品張貼在討論區或個人網誌,甚至在朋友之間傳閱,也不肯把寫好了的小說投給報章或文學雜誌。也就是說,他們希望其作品在小眾之間流傳,但不那麼希罕正式發表的機會。我偶爾會說服其中一兩位把作品交給《澳門筆匯》刊登,但他們也不一定能持續投稿,反而更享受自娛自樂,或者認為偶然玩玩就好了,不用太認真和執著的。

本地的年輕人不願意投稿,也許是看不到投稿發表作品會帶來什麼好處,也許曾經嘗試過但有些不快的遭遇,也許是報章和雜誌的發表速度已追不上這一代人的需求,當他們寫完作品即可以利用網上的各種平台發表時,本地唯一的文學雜誌《澳門筆匯》是半年才出版一次的,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區別呢!此外,近年在澳門發表小說的影響力遠不如從前,也是減低新作者投稿意願的重要原因,事情得從《澳門日報》的<小說>版改版談起。

我個人的寫作經歷,與《澳門日報》<小說>版密不可分。從前的<小說>版每日出版,有三欄固定的長篇小說連載,也有一欄開放給不同作者的<小小說>欄目,我剛開始寫作時,主要是寫些極短篇投稿到<小小說>,後來獲邀請寫長篇連載,在1995年至2005年之間寫下大量反映澳門人生活的小說,包括《月黑風高》四部曲(出書時刪了一部)、《沒有人是一個島》 、《大逃亡》 、《熱血青年》 、《崩裂》、《最後的天空》 、《去日苦多》等每部均超過十萬字的小說。<小說>版每天刊出對作者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因為作品天天見報,可以為作者凝聚讀者,可以提升作者的實力和信心,當然,更實際的意義是為作者帶來較合理的寫作收入。我在1999年的觀察中對澳門小說的未來充滿信心,主要是相信小說的發表園地會越來越多,相信澳門人對本土文化的需求會隨時日而增加,相信我們的教育制度會培養出更多元化的寫作人才。可惜十一年之後我看到的是另一番光景。

《澳門日報》<小說>版在2006年改版,把每日刊出的四個小說欄目改為每周刊出一個全版,取消了連載小說,每期刊出由不同作者自由投稿,字數在1000字至5000字之間的短篇小說。報章改版當然是商業考慮,但從此澳門讀者讀小說的習慣即被打斷,每周出現一次的<小說>版亦再難培養出優秀的作者,由於難以再密集投稿,本地作者失去了練習的機會,年輕作者有些認為<小說>版高不可攀,有些根本不知道有這一版存在(這一代的年輕人習慣上網讀報,不一定每版都瀏覽),總之寫小說的吸引力大大減退,前輩作家固然無法再以連載小說的方式廣泛吸引讀者(近十年來,澳門重要的本土小說家周桐和魯茂發表過多少篇小說呢?他們是真的不想寫,抑或是沒有人去約稿,還是未遇到合適的園地呢?這兩位幾十年來為澳門讀者寫下大量小說的作者,為何會在近十年間完全不發表小說?)而像我這樣寫了接近二十年的作者,有時也感到無所適從,好像寫或不寫都沒有分別似的,當稍為有點資歷的作者都尚且如此,新進作者要找到出路又談何容易!

澳門的確只是一個小城,主要報刊的版面稍為改動,足以改變某種文類的存活空間,發展生態,這也許是主持其事的文友始料不及的,但澳門小說為此營養不良也是顯而易見的。回望過去,我總想起我的編輯朋友經常說連載小說是前現代的產物,急於用其他形式將之取締,但看看香港近年的經驗,黃洋達、喬靖夫、譚劍等人的小說大受歡迎,除了結集成書,也重新發揮連載小說吸引讀者的動人力量,現在香港的《信報》、《明報》、《東方日報》皆有連載小說專欄,如果這種刊載形式沒有吸引力,相信這些報章也不會作出這樣的部署。

我不是說只要澳門保留了連載小說就可以出現傑出的作者,但當我們失去了一個凝聚讀者的園地,培養成功小說家的機會肯定會更渺茫,推動本土小說寫作的前路看來會加倍崎嶇。

不過,誰會在乎呢!



文學比賽是寫小說的出路嗎?

除了發表空間的改變,近年在澳門寫小說的出版機會亦發生了變化。關於出書這件事,我無疑是幸運兒,而我的經歷也見證了澳門小說發展的劇變。

1997年,我因為大量投稿而獲得澳門日報出版社注意,當時他們特別希望為年輕作者出書,因此特別來約我寫作一部可以出書的小說,那就是後來的《月黑風高》。2000年,出版社需要出版中篇小說,便約我寫了《撫摸》(而且說明不用連載直接出書)。2001年,他們希望出版短篇小說,也約我寫了《雙十年華》的四則短篇。也就是說,那幾年我的出書機會完全因應出版社的需求,他們當時也覺得出版本土小說可以吸引讀者,加上我比較能配合他們的作業進度,才會產生一次又一次的合作。

可是在2001年的《雙十年華》之後,出版社邀約本地作者寫小說這件事基本上沒有再發生了,他們近年多次邀約住在外地的作者寫作和出版跟澳門有關的小說(市場反應如何,我也不太清楚),對於本地作者,他們在2008年開始透過和澳門基金會合作,舉辦「中篇小說徵文」,並以「鼓勵寫作,講述澳門故事;為澳門影視文化產業提供有質素的文學文本」為宗旨,比賽有六個得獎名額,每名得獎者有獎金五萬澳門元,作品由澳門日報出版社出書。

第一屆「中篇小說徵文」舉行的時候,我也交了作品得了獎,藉以出版了《救命》一書,可是這可能也標誌著本地作家應邀寫作,獲得出版機會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遊戲規則是你想出書就得來參加比賽,你有本事在這樣的機制下脫穎而出才有資格出書。

我無意評論「中篇小說徵文」的成果,但如果從小說發展的角度看,以比賽來決定出版機會,表面看來可以鼓勵寫作,也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比賽獎金會吸引一些向來不寫作的人躍躍欲試。但如果把澳門小說的出版機會交給同質性很高的外地評審來決定,恐怕只能選出一些符合比賽標準的作品,忽視了某些反映澳門居民心聲的小說,更忽略了澳門讀者的閱讀趣味。

我擔心以比賽來決定出版機會的機制再發展下去,標準小說寫出來一大批,能感動澳門人的作品沒有多少部。我擔心關懷澳門人生活的本土作品從此式微,無人聞問。我更擔心比賽文體影響了小說形式的探索,澳門作者為了應付比賽而交不出有新意的小說。畢竟,為比賽而寫的小說包含了較多取悅評判的成分,而澳門的讀者與本土的小說已經漸行漸遠,失去了讀者的支持,即使在小圈子內吹捧得再厲害,也是徒勞無功。

事實上,政府如果有意扶持澳門文學發展,是否只有舉辦比賽這一種途徑也實在值得深思。畢竟文學跟體育有本質上的分別,運動員需要不停參加比賽展示實力,作家卻不一定喜歡在競技場上論高低,越資深的作家,越不會參與這樣的比賽。我個人的經歷反映了澳門小說發展在這十年之間的變化,由應邀寫作到賽場較技,代表了文學環境的進步?還是我個人的退步?這些疑惑目前也許難有定論,但對於澳門小說未來的發展,以上述的情況和我當下的觀察,實在難言樂觀(我不忍心說前景黯淡),而且依照現時的趨勢發展下去,文化產業的口號叫得熾烈,把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美夢仍然大有市場,我反而不明白站也站不穩的澳門文學有什麼本事可以一飛沖天,這當然有待相關部門及有心人創造奇蹟,但我們在一艘方向迷糊的大船上跌跌撞撞,不免有點痛,也不免有些失望,更希望不會受傷。



你不一定需要澳門小說

我在澳門出生及成長,對於澳門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我曾經努力寫作反映澳門人生活情況的小說,我野心不大,只希望用小說記載可以引起澳門人共鳴的故事。

我對澳門小說的發展曾經很熱心,也許是過分熱心,我想像過澳門的小說首先可以吸引本地的讀者,我想像過澳門的讀者首先會支持澳門文學,我想像過在政府及文化單位的支持下,文學的未來只有更好,不會更壊。

經過差不多二十年的實踐,我現在會嘲笑從前的自己目光短淺,想法天真,澳門人希望支持什麼作品,澳門人需不需要本土小說,澳門人的生活有沒有人用小說來記載,其實也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的。我從來沒有靠寫小說來養活自己,你也不一定需要澳門小說才能明白澳門人的生活,有沒有好小說,能不能有繁榮的文學環境,其實勉強不了,強求不來,只要不再心存希望,也就不容易失望和傷感了。

我現在仍然寫小說,只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寫,我很想知道澳門文學這艘迷航中的大船,最終會把我們載到什麼地方?(稿於2011年10月19日)

本文刊於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出版之學術刊物"澳門研究"第63期2011年12月,以真名發表

5 則留言:

  1. 本人在網上搜尋近期舉行的短篇小說比賽時, 偶然路過看到這篇網誌, 實在是深有同感.
    作為一名本澳中三學生, 可供本人小試牛刀的小說徵文比賽實在是乏善可陳. 且不說本澳, 放眼全球華人世界, 數數手指也只得鄰埠舉辦的 '青年文學獎' 較為適合像本人那樣喜愛寫作卻功底稍淺的青少年.
    本人曾在臉書上連載大約8000字的小說, 但正如BLOG主所言, 過了蜜月期後, 支持者大幅減少, 本人沒了寫作的動力, 也曾想過放棄. 只是轉念一想, 它畢竟是本人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小說, 就這樣放棄不無可惜. 於是, 即使到最後只有寥寥兩三人 '讚好' 以及留言評論, 本人也堅持一筆一筆把它寫好.
    另外BLOG主提到有關發表平台的萎縮, 本人也不能同意更多. 澳門日報的小說版投稿字數限於2000~5000字, 字數彈性之少, 難道要有意投稿的年輕寫手把作品刪減得面目全非嗎? 可若不這麼做, 我們這一代除了網絡之外, 還有甚麼更佳的發表平台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值得一提的是寶島對推廣青年人寫作一向不遺餘力, 各類規模大至全球華人, 小至市級行政單位, 年齡劃分由只限國中生到不限的文學比賽, 皆為新手創造不同的寫作比較平台. 這一點, 澳門仍需好好學習.
      (上述只為個人觀點, 若用字遣詞有何不當, 請BLOG主勿介意=P)

      刪除
    2. kelsey:如果你仍在中學階段,2000至5000字是不算短了,爭取多寫多發表吧.參加比賽是好的,但要平常心,你不一定會輸,但要看得透輸贏啊.

      刪除
  2. 只能說是政府的宣傳不足吧,市民都沒有閱讀的習慣,本澳的圖書館又不多,書藏量更是少之有少。你如何令沒有閱讀習慣的市民大眾去關注本澳渴望寫作,想一展所展的青少年呢?又別談能夠舉辦比賽了。本澳又有多少作家是成功的?希望成才的未來作家也只能到外地發展了,能力不足的就把寫作當是興趣罷了。我也只是路過,感慨一下而已,若有說錯的地方,請勿見怪。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成功的定義人人不同,寫作也實在是個人興趣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