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閱讀的感性

在這個事事講求“效益”和“價值”的年代,也許很多人已忘記了閱讀該有的感性一面了。港澳年輕人都在五顏六色的圖片中吸收資訊,不少人評價一本雜誌,會用“少字多圖”為標準。是的,多字是錯的,沒有字是最好的,因為文字不直接,要思考,而這是一個不愛動腦的年代。一切資訊,都應該有人整理好,圖像化,用單一的方法呈現。然而這樣的社會,真的可以“進步”,真的有條件“發展”嗎?

文字的描述,可以真確,可以虛假。這現象我們在讀報時最有體會,同一則新聞,在不同立場的報章有不同的表達,不同的結論,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普通讀者難以深究,但這正是資訊泛濫之下的常態。

不過,文字可以是假,感情卻往往是真的。小時候我們讀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都被這簡單而深情的詩句感動,可是,這首詩究竟在說什麼呢?我不知道。歷代的學者都說不準,因此有人說:“一篇錦瑟解人難”,但詩中感情之深刻、之婉轉、之優雅,卻足以感動了世世代代的讀者。這就是文字其中一種可貴的力量,我們閱讀,在吸收資訊,學習知識以外,就是在培養情緒,學習洞察人生的喜怒哀樂。

有人讀到阿Q的愚昧會笑出眼淚,有人讀到K的遭遇會震撼迷惑,這些感情的經歷當然難用世俗認同的“好處”去衡量。然而,無法因閱讀而“動情”的人,其“損失”也是難以估計的。我總覺得,好的作品會為你帶來憂愁同時讓你超脫,帶給你熱情同時教你冷靜,帶給你嚴厲的質問同時令你明白寬容,帶給你可悲的際遇同時堅定你的信念,帶給你寂寞卻也令你共鳴。那可能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產,是別人不能奪去的美好記憶。

物換星移,世事多變,儘管有很多事我們無法掌握,但閱讀的感性,時刻陪伴,真心相隨,始終教人感覺溫暖。(《閱讀,無以名狀》之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