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閱讀的方法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也許,閱讀也是一個衍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可以找到較好的入門方法,有人不。

需要有系統地閱讀的讀者一定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他可能為了攻讀學位、為了撰寫論文、為了在既定時間之內研究某個課題,總之,他會學習或鑽研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有人喜歡寫筆記、有人習慣寫卡片、有人熱愛影印重要篇章、有人鍾愛圖解。當然,歸根究底就是要定時定量的閱讀,還可以寫閱讀報告、整理論據、分析數據,方法五花八門,但只限於有需要的讀者。至於那些視閱讀為消閒,沒有明確目標,可讀可不讀的讀者,有時候也會追求一套閱讀的方法,但其潛台詞是:我尚未掌握有效的方法,所以讀得很慢、很少、很膚淺、很不積極。那其實更像是下台階:不是我不努力,只因我沒有好的方法。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如果你目前找不到讓你讀得更多更好方法,那麼就把方法這個概念忘掉吧!方法是次要的事,重點在於你目前需要讀什麼書?想吸收什麼知識?對什麼有興趣?到這裡,你大概已經發現,問題不是你有沒有讀書的方法,更真確的情形可能是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追求什麼,可以認識什麼。

我很怕遇到不知自己需要什麼的人,特別是談到閱讀的時候,有些人只會追求當時的暢銷書,大家在讀什麼他才讀什麼,從不思考自己的真正需要。當然,最後他還是讀了不少書,卻難以找到閱讀的樂趣,甚至常常有讀了也是白讀的感覺。“發現自己”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許多受不建全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而言,“大家”的意見是放大了的,“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縮小、收藏、放在自己也未必找得到的地方。這樣子的閱讀,即使很有方法,也會寸步難行吧!
(《閱讀,無以名狀》之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溫馨的錯覺

朋友與我經常會見面,因為過於熟悉,反而不會像初相識般仔細打量,看得清楚。某日談到一次不幸的遭遇,他說得很慢,也有點生氣,我默默聆聽之餘,也有機會認真看看他的臉,這才發覺朋友其實老了,皺紋也增添不少,早已不再是我所熟悉的孩子臉。然而,無論再過多少年,朋友在我心中大概還是年輕時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