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調整

圖片來源
不知道是現在的病菌太厲害,抑或人到中年抵抗力偏低,最近兩年,即使一些小病都可令我辛苦得死去活來。年輕時傷風感冒也會苦苦支撐,不肯離開崗位,務求把工作完成,可是現在已喪失那種衝勁,而旁人都在說,與其勉強上班,拖延病情,不如回家休養,爭取盡快康復。同一件事情,的確可以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理解。

生活上很多事,有時都不由得自己作主。例如每次病了在家休息,就會感受到樓上樓下永遠都有單位在裝修,我對那些電鑽和敲打的聲音又特別敏感,百無聊賴傾聽遠處的雜音,有時會以為是幻聽,但這些聲音有時又分明會把人弄醒。因為藥力發作而又無法入睡,就很容易胡思亂想,擔心未完成的事,擔心小病是大病的先兆,擔心家人,擔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會降臨,擔心得忘記自己要休養,反而用盡心思去擔心。
資訊發達的副作用,是拉闊了我們疑神疑鬼的空間。為什麼會染上這種病?這背後會不會有不為人知的衛生隱患?這樣的猜疑,可以讓人上網查半天了。然後對於醫生處方的藥物,人人都可以有意見,有甚麼成份?開了的抗生素可不可以不吃?吃了這些藥會不會引出其他問題?心肝脾肺會不會受影響?以前我們吃藥,其實不會有這麼多疑問,但現在太多人以為上網可以代替上學,人人都有一知半解的醫學知識,有時反而令人生病也備受困擾。
其實抱病在床也不代表不事生產,在我生病期間,各方合作單位還是會透過社交平台跟我談公事,我也無法一一向對方解釋自己正在休假,於是該回覆和決定的事情還是全部在跟進處理,即使人病了,也不會耽誤工作,這樣的感覺真好。
每次生病都是一次學習,讓人重新調整,了解生活的細節。
(刊於2019年3月20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一寂之地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哭泣的女孩

舒淇導演的《女孩》非常動人,緩緩的節奏,詩意的畫面,出色的演員,展現兩代人椎心泣血的情感創傷。 電影細緻描述一段錯誤的婚姻如何影響所有家庭成員的一生,而這一切都由一名不長進的男人開始,在舒淇的劇本中,邱澤飾演的既非爸爸也不是丈夫,他甚至沒有名字,這個角色乾脆就叫“男人”。他以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