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懐念李鵬翥先生

九月二十九日,"澳門文學創作獎勵計劃:紀念李鵬翥文學獎"揭曉,原來李先生已經離開我們三年了,相信很多朋友仍然懷念他,至於那個獎項,至於為了紀念李先生而獎勵文學作者的安排,其實只是錦上添花,沒有人會認真計較誰勝誰負的。 


我是李先生的小讀者,小五那年讀到他的《澳門古今》,對澳門的風景名勝,街道風光都増長了一些歷史知識,小小的心靈開始明白這座小城的滄海桑田,更被先生的博學多聞和雋永文筆吸引,一直留意他以不同筆名發表的作品,默默學習,視他為澳門文化界的巨人。

大學畢業不久,因獲文學前輩推薦加入澳門筆會,我有幸認識李先生,每次見面他都表達對後輩的關懷,令人感覺溫暖。後來我有更多機會見識李先生工作時的沉著冷靜,細心安排,處處為人設想,還有推動文學事業的無私奉獻,這樣的學問和修養,我當時以為很平常,先生離開之後,我才發現那是難得一見的境界。

記得有一年我參與編輯的《澳門筆匯》面臨一些問題,我正感到灰心失望時,李先生特別約我到六棉酒家見面,他認為問題一定可以解決,還鼓勵我繼續努力編好雜誌,當晚除了談公事,先生還大談中區和內港一帶的街道掌故,幾十年的店舖變遷,千絲萬縷的人脈關係,先生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那是《澳門古今》的作者為我私人補習的最後一課。

二〇一四年先生突然離世,我在《澳門筆匯》第五十二期編輯了"李鵬翥會長紀念專輯",邀請文友以文學方式表達思念。往後幾年,澳門文學其實出現了很多無聲的變化,在筆會仝人努力下,《澳門筆匯》已出版到六十一期,澳門筆會亦正在籌備三十周年纪念活動。此時此刻,我因個人理由決定放下會務和編輯工作,希望以普通會員和作者的身份,以更接近自己寫作初衷的方式參與澳門文學發展。


我記得,李先生初認識我時,我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名投稿比較多的青年,其實我很懷念那種創作狀態和那時的自己。最近再讀《磨盤拾翠》,書上有作者題簽,見字如見人,我更想念李先生的風範了。
(刊於2017年10月4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1 則留言:

  1. 認識李先生, 同樣是在大島時拜讀了他的《澳門古今》, 轉眼已經是很多年後了. 歲月無聲, 很多人同事都出現了無聲的變化, 先不去想, 來一口月餅吧.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