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學會放手


出外用膳時,我最怕看見一些家長當眾「教育」他們的孩子。孩子吃飯前本來歡天喜地,但在進食過程中,家長總是大呼小叫:「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你這樣拿筷子的手勢是錯的。」然後孩子要聽一段訓話。好不容易更正了手勢,家長又說:「不能只吃飯,不吃菜,要多吃菜呀!」於是又強行把大量疏菜夾進小孩碗中。孩子還未吃完,家長又說:「魚來了,要趁熱食,我把魚肉挑出來給你。」隨後不停地說:「不要吃太快,小心有骨。」如此這般,家長全程發出不同的指令,孩子根本應接不暇。
同樣的情況,在孩子做功課時亦經常會重演,小朋友開始時總是想認真地完成作業,但有時家長會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孩子,或者以為孩子理應馬上掌握自己的要求,容不下一點差錯。於是他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責罵子女,甚至埋怨老師,最終令應付作業的時間不斷延長,嚴重打擊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
我當然明白家長們關心子女的情操是偉大的,但有時好心也要用對的方法,否則也很容易做錯事。為人父母,與其針對子女的一舉一動發出批評和指導,不如先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冷靜觀察,事後平心靜氣跟子女詳談,肯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再慢慢說出其不足之處,提點下次該如何改善。真正對孩子負責任的父母,不是跟出跟入,事事指正,大呼小叫的野蠻人,反而應該放手讓子女作出努力和嘗試:吃飯弄髒衣服不是世界末日,讓孩子安靜地吃完一餐飯,自會產生滿足感;執筆或拿筷子的手勢可以矯正但不必執著,要注意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和感受;試著讓子女做完功課才代為檢查,不要一筆一劃都全程監控,應鼓勵他們自發學習和改正,培養求學的信心和恆心。
小朋友在成長路上都會面對多挑戰,父母應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上所說,不是天方夜譚,只要有點耐性就能做到。問題是,很少家長可以學會放手,他們寧可一直跟在孩子後面吵吵鬧鬧,事事插手,直到天荒地老,然後又慨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刊於2016年4月13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