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蘋果咬一口


看著孩子從學校搬運回來的蘋果,我不特別快樂,卻有很多疑惑。

        澳門的教育部門,有時候無微不至,出手闊綽,今年更有突破舉動,在所謂〝水果FUN享日〞,向全澳中小學師生贈送一盒六個蘋果,鼓勵他們注重均衡飲食。

        看到這活動,我首先覺得名稱不太恰當,為什麼要向孩子灌輸中英不分的語文惡習?為什麼不要〝分享〞而強調FUN享〞?使用正規的中文真的那麼難嗎?教育部門尚且如此,以後學生作文寫出EATRICESHIT之類的佳句,老師該如何評價?

        相信大家都明白,當局大手筆買蘋果的出發點是好的,一如他們多年來為學生買牛奶豆奶的出發點也是好的,但執行時的細節和活動背後的教育理念,卻有不少可以加強的空間,不能派了就算。平日收到大量牛奶、豆奶會造成浪費,亦有間接令孩子多喝飲料不肯飲水的問題,早已令一些精明的家長感到困擾。今次大派蘋果更在網上惹來熱議,情況相當有趣:有人收到爛蘋果而擔憂公帑被浪費了;有人覺得從前請學生帶水果回校與同學分享的做法更有利於教育孩子;有人對於那個華麗而不環保的包裝盒深表難過;有人思考派蘋果背後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是什麼;有英明的媽媽認真討論這種蘋果的售價,還算上行政費用及搬運開支,推敲這樣一派庫房又要耗用多少錢。

當然,更主流的意見是反對任何質疑與批評的聲音,他們說: 我家孩子的蘋果沒有爛,你們收到爛的不吃就成了,有什麼好抱怨的,人家免費派發你還想怎樣?我的蘋果又香又甜,請大家不要為批評而批評好不好?當然,這些主流意見者眼中只有自己的免費蘋果,從沒有行政成本及善用公帑的概念,只要不向他們收錢,人家向其子女派發什麼都沒有問題,而且他們必會非常感恩,唯恐人家下次不再派發,或者不派那麼多。


搞這麼多事情,無非是要教人吃蘋果,但這個蘋果咬下去,有人吃到酸,有人吃到甜,有人發現黑心和潰爛。吃著這些出於好意的蘋果,看著網上的激烈討論,我在想,吃下這口免費的蘋果,意味著澳門的孩子要付出多少代價呢?

(刊於2015年11月25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4 則留言:

  1. 首先我認為語言是人類思考工具, 亦是其活動後的產物, 同時隨著思考內容與模式的改變, 語言不斷更新, FUN享并沒有挑戰正規中文, 而且體現了語言的可容性和發展性, 人們運用語言的創造性和包容性.

    蘋果只是拋磚引玉, 喚起均衡營養的意識, 想不到亦引起大家的熱議, 若當局派水果金而不生果, 還會有這麼多的意見嗎? 我很好奇.

    回覆刪除
    回覆
    1. "FUN享并沒有挑戰正規中文",真的嗎?哪家學校的語文老師會這樣教?

      蘋果是拋磚引玉還是亂花公帑,相信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但教育也不一定是派錢或派蘋果之類的表面行為可以成就的,我留意到不少家長都認為從前讓小朋友帶水果回學校與同學分享,老師藉此機會多作教導的方式比較符合教育的理念,當局推行多年亦不見受到批評。如果為此而延伸到要派水果金,是否意味有這麼一筆錢,不派出來便無法交差呢?我也很好奇。

      刪除
    2. 學校教的是正規, 沒有教的就不是規範嗎

      刪除
    3. Eling Ng抱歉我過了幾天才看到你的留言,我顯然沒有說過學校沒有教就不是規範的話吧,我反問的是:哪家學校的語文老師會這樣教?我只是很想知道。

      其實以上的討論,主要是關於教育部門應不應用中英夾雜的語文來作為宣傳活動的名稱,我個人對語文的運用可以很寬容,自己行文亦常中英並用例如稱人cheap精,但對於教育當局,我認為不宜寬鬆,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一種公共取態,一言一行都有示範作用,這樣的道理,我以為是很簡單的,想不到有人會不明白,真是長見識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