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一種紀念 :《閱讀,無以名狀》後記


這篇是我第八本書的 《閱讀,無以名狀》的後記,該書將於11月15日在塔石體育館書香文化節會場首發,屆時我會與讀友們座談,並會進行簽售,此書定價75澳門元,在首發當日購買會有折扣優惠。歡迎各位到時與光臨指導,謝謝大家長年支持。

直到現在,我還保留剛開始寫專欄時的習慣:大量讀報,剪存很多其他人寫的文章,想很久才動筆,實際寫作時間卻很短,寫完初稿會修改,如果寫作過程順利,那個星期就會心情很好。

我在1994年的夏天開始在《澳門日報》「新園地」副刊寫專欄,期間有一年因事停寫,後來又在友人湊熱鬧的情況下重新出發,不經不覺,此事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這些年來,我時常以專欄作者的心態評估生活上的大小事情,什麼可以寫,什麼應該寫,當中的標準,由模糊漸變清晰。

最初的寫作,追求無聊和有趣,盡量有別於前輩們那些四平八穩的文章,追求創意和新意,如今看來那些嘗試當然有點膚淺,但其實也是一名年輕作者成長的必經階段。多年以來,我結集出版的作品都以小說為主,相信跟我早年那些不太正經的文章很有關係。然而,經過十幾年的寫作與累積,我終於在2012年自資出版了《青春殘酷物語》,在獨立出版的營運過程中,我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本《閱讀,無以名狀》是我第二本散文集。

《青春殘酷物語》的主題是「青春」,《閱讀,無以名狀》主要的內容當然是「閱讀」。書中主要文章,除了來自「新園地」,亦有一部份曾刊登於《澳門日報》的「新書刊」、「閱讀時間」、「鏡海」等副刊版面、《梳打》雜誌的影評專欄,以及我的個人網誌「寂然世界」。我喜歡閱讀,書中一系列關於讀書的文章,可以視為我這名業餘讀者的讀書心得。當然,我也熱衷關懷澳門、觀察世情、欣賞電影,分享生活上的小情小趣,這些行為某程度上卻是閱讀的延伸,重新輯錄整理這些文章時,腦海千頭萬緒,盡是二十年來不同階段讀書寫作的情境,由二十出頭寫到四十開外,心境的變化固非筆墨可以形容,但透過這些文章,總算能以具體的形式為自己的寫作生活留下一種紀念。

本書最後一輯名為<有人問我文學發展的事>,並非嚴謹的文學研究,純粹是一名長期寫作的作者對澳門文學環境的觀察和思考,初時可能是一時意氣或不平則鳴,未料後來寫了又寫,集合起來,基本上也可反映我對文學發展的一些淺薄的想法和意見。書中文章我盡量列明發表時間,以便有興趣探索的讀者了解寫作時的情況,有些問題也許已隨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善,但我希望保留文章原來的面貌,所以未有刻意作出修改。

謝謝多年來鼓勵我寫作的《澳門日報》副刊課編輯湯梅笑、陳浩星、廖子韾、吳未艾、莊文永、黃文輝、鄭國偉、鄒君儀,謝謝《梳打》雜誌的編輯鄭錦洋,謝謝澳門日報出版社促成這本書,謝謝今次為我寫序以及人生路上與我同行的梁淑淇,最後,當然要感謝讀者朋友多年來的包容和支持。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