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我們最幸福

圖片來源:https://aumni7.wordpress.com/2013/02/22/the-dialectically-infused-compartmentalized-subliminal-indoctrination-psy-ops/

在澳門,我們從小被教育成幸福的人,我們身邊總有幾位「幸福大使」,竭盡全力告訴大家,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生活在澳門,始終也是幸福的。

這些「幸福大使」,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豁達,對於一切「有要求」的人和事都真心抗拒。你抱怨搭巴士又慢又擠迫,他們會強調步行的好處。你說年輕人置業極度困難,他們會憶述當年月薪四千元也能買樓的往事,批評年輕人只會消費不懂儲蓄。你批評某部門服務不濟,他們會對比當年澳葡政府的官僚作風,力陳今時今日的公共服務大有進步。你遇上醫療事故想投訴討回公道,他們會勸你不要浪費力氣,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做人要有同理心,醫護人員本身也有很多苦衷,所以你不應胡亂投訴來加大人家的工作壓力。看到這裡,你大概可以明白,「幸福大使」總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為己任,但在有意無意之間,他們同時肩負著轉移討論焦點,淡化敏感議題,降低大眾要求,鼓吹逆來順受的重任。

「我們最幸福」的論調之所以能成為社會的「主流」,不一定因為澳門已經盡善盡美,更大原因是這幾十年來,澳門很多人憑著極低的競爭力,享受了比幸運博彩更幸運的經濟成果,人們毫不費力就可找到安穩的生活和社會地位。於是這些卑微的既得利益者便真心相信政府會為大家作出最好的安排,認定任何制度都是無法改變的鐵板一塊,比起第三世界受苦受難的人民我們已經幸福百倍。這些人害怕改變,更害怕別人推動改變,即使人家只是爭取自己的合理權益,他們仍會深感不安,覺得對方大逆不道,然後他們會花更大的力氣來麻醉自己和說服大家:我們過得很好,我們不能不滿意,我們不可有要求,我們已經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幸福大使」要求不高,人生目標就是「唔想搞咁多嘢」。如果真的不快樂,他們會(以現金分享的錢)去幾天旅行,或者吃一頓自助餐,積聚正能量,然後跟自己說:有得食,有得去旅行,仲想點呢?」這樣下去,真的會有幸福嗎?

(刊於2015年10月7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