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彌補


滿城爭說「離補」法案之時,也許很多人都曾以為事不關己,並未太關心人們在爭論甚麼。及至事態發展成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大量年輕人用行動來表達了清晰的訴求,大家才無法不面對把此事蘊釀起來的諸多深層次問題。有些事情,果然不是你視而不見它就會自動消失的,任何人都知道,未經處理的小問題會慢慢累積,一直不解決只會一直惡化,終有一天會演變成意想不到的大問題。

智利詩人聶魯達生長在地震頻繁的瓦爾帕萊索,他曾這樣回憶那座城市:

有時,一切都開始於一種模糊不清的運動,於是入睡的人們醒來了。靈魂在夢鄉與扎得很深的根,與地球深處進行交流;它一向想了解這些事物,現在總算了解到了。後來,在劇烈的顫震中無處可逃,因為眾神都已離去,愛慕虛榮的教堂也已化為一片瓦礫。

從未經歷地震的我們,也許無法確切了解聶魯達在說甚麼,但關於禮崩樂壞的情景,我們多少可以發揮想像或自我警惕。如果連一點點震盪也感到難以承受,萬一出現更大的震撼該怎麼辦?

經過連日戲劇性的發展,爭議的話題在上周看似告一段落,但如何彌補彼此的關係才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當大量年輕人熱烈盼望黑暗之中的點點燈光,當懷疑和失望演變成憤怒的吼叫,當昔日的遊戲規則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當理性的人紛紛準備告別犬儒開始激動,如何在爭議過後找到可行的溝通方法,爭取共識,建立互信,解決那些影響公眾生活的問題,也許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大家的出發點還是希望這地方變好,唯有讓人們看到正面的轉變,才能彌補之前有點破裂的感情。


澳門早已不再是小漁村,任何人都無法否認這小城已經升級轉型,此間的公民素質更是持續提高,年輕一代都希望擺脫陳腔濫調,發揮新鮮創意,他們都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和想要甚麼,而且隨時可以獨立發聲,尋得盟友。我們現正生活於2014年全球化背景下經濟高速增長的澳門,這是一個絕不封閉的城市,因此,處理大家的問題時,請盡量與時並進,體察人們的真實感受。

(刊於2014年6月4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