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究竟需不需要勇氣?
我們生活的城市越來越多人自殺,欠債要自殺,情困要自殺,做了錯事要自殺,覺得生活有壓力也要自殺,生存似乎越來越不容易。
很多人看到別人自殺的新聞後,都會關心那些人為什麼要自尋短見,彷彿一定要有一些合理的理由才可以死。但自殺往往不是理性的行為,有些人的意志力比較薄弱,一旦感到不如意、沒希望、遇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甚至想向他人報復,引起他人注意,都很容易想到死。
每次有人自殺之後,就會有人跑出來勸大家“珍惜生命”,那是最現成的風涼說話,如果人家懂得“珍惜生命”就不會走到自殺這一步啦!我們的教育著重成敗,講求分數,愛定輸贏,喜歡要求小朋友壓抑情緒,不鼓勵相反意見,善於圍攻弱者。我們的社會消費至上,拜金成狂,弄權為樂,習慣以各種形式排擠他人,大量多管閒事的人把八卦是非當成生活必需品。我們身邊的人多數思想守舊,但同時口沒遮攔,積極練精學懶,勇於推卸責任,長年自私自利,傷害他人時面不改容,做了錯事永不悔改。這樣的生活環境,懂得“珍惜生命”的人也絕非等閒之輩,有人一時想不開根本一點也不稀奇。
奇怪的是很多人根本不在乎他人的自殺,只要自殺的不是自己的家人朋友便沒有問題了。問題是當我們的生活空間充斥負面情緒,大家可以活動和休閒的地方都塞滿了遊客,人們遇到困難時總感到孤立無助,改變生活環境的可能性又越來越低,很多理所當然的價值觀都會不知不覺被消磨,一旦生活逼人的壓迫感比珍惜生命的力量更強大,一切的口號都會變得更多餘。
每次看到有人自殺,都感到有點失落,其實連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困難不可以克服呢?如果可以找到傾訴的對象,他們也許不會自殺;如果可以感受到親友的支持,他們也不一定要尋死。如果明白生命來之不易,既然有幸來到這世界,應該負責任地走畢全程,那麼他們更不會隨便輕生。
可惜我們對生命的想像實在太空泛,那是感到絕望的最佳理由。
(刊於2011年7月13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別做傻事
某位長輩喜歡與人分享患病經歷,他曾經歷心血管堵塞,動手術在體內放了支架,又患上糖尿病,所以每日都要食藥,醫生也千叮萬囑請他注意飲食。可是很奇怪,他喜歡以醫生的口吻告誡後輩要定時檢查身體,飲食宜清淡,但他自己卻每日無酒不歡,偏愛肥膩與煎炸的食物,而且經常偷偷吃甜品,像個孩子似的。旁...
.jpeg)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異教詭屋》(Heretic)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恐怖電影,不以血腥或妖魅畫面嚇人,卻在心理層面慢慢滲入不安的元素,令觀眾逐漸感受到兩位女主角的困境。 年輕貌美的神職人員遇上優雅博學的Mr. Reed,在其大宅暢談信仰的偉大,以為可以招攬他入教。這位由Hugh Grant飾演的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