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回顧

因為在外國影展得到由小朋友評選的獎項,《歲月神偷》成為話題之作。因為這齣電影引起話題,香港政府決定保留影片取景拍攝的永利街。因為故事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所以電影中出現很多六十年代特有的事物。

我對吸引觀眾入場的愛情故事和催淚絕症興趣不大,倒是對一些被視為昔日情懷的細節再三思考。故事主人翁一家人從南海來到香港,並以兄弟兩人霸佔街頭街尾為榮,他們一個開理髮店,一個開鞋店,「兩兄弟包辦一頭一腳」。當現在的年輕人慨嘆樓價太貴時,這電影告訴你:以前香港是可以隨便霸地建屋的。

昔日廉政風氣不彰,電影也不忘描寫主角一家過時過節要給警察送禮,平時也得按月給官員送錢疏通。有一幕講警員宣佈賄款要加價,男主角一家即使無力支付,也得想辦法行賄,否則全部家當就會被官方強行拆卸,誰叫你選擇在這個地方生活呢?當不少觀眾為主角一家力抗十號風球保住家園而動容,為他們的長子被病魔所纏而痛心時,編導透過一個洋人警察的收賄場面,讓大家知道在那個年代,貪污成風比颱風和絕症更可怕,也更理所當然,主角一家在貪官面前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只能忍氣吞聲,乖乖就範。

長子因絕症要送院,醫院的護士也示範了「謀財害命」式的服務,不給小費不會讓病人飲水,小費給得不夠多護士會折磨病人。主角一家為了令長子好過一點,只能不停變賣財物支付鉅額醫藥費和各式疏通費用。我覺得這些細節才是六十年代的港澳社會的精粹,儘管編導在電影得獎之後大力宣揚當年人們堅毅自強的價值觀,但他似乎忘記了當時的社會根本沒有制度可言,人們連基本權利都備受威脅,那些留下來的人說得不好聽都是走投無路者,他們那種逆來順受,掙扎求存的價值觀真的值得在今天大力推廣嗎?

喜歡懷舊的人,往往因感情泛濫而睜一眼閉一眼,陶醉於消逝了的美好時光,淡化了確實發生過的荒謬和恐怖,這真是人性中一個脆弱的部分。

《歲月神偷》生動地記載了六十年代香港的眾生相,六十年代的澳門故事,誰會訴說?會怎樣說呢?

(刊於2010年3月24日澳門日報新地園地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