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犧牲


什麼叫做犧牲?古代為祭祀宰殺的牲畜,叫犧牲;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叫犧牲;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也叫犧牲。

在電影《十月圍城》裏,那些為保護孫中山而出生入死的販夫走卒究竟算是哪一種犧牲呢?電影中的陳少白,與其說像個革命黨人,不如說像一名投資經紀,看著他向老友李玉堂講解革命理想時,總令人聯想到他想拿人家的身家性命去豪賭,然後自己坐享其成。

歷史上的陳少白跟孫中山同被清政府列為「四大寇」,在革命事業上當然舉足輕重,但電影編導一心要把拯救中國的希望都放在孫中山一個人身上,慈禧派殺手去香港刺殺孫中山,陳少白組織義士加以保護。這樣的故事儘管緊張刺激,激戰連場,但不免誇張失實,那些因為不同原因而加入保護行列的江湖好手,個個顯得悲壯有餘,理智不足,電影表面上歌頌為革命而犧牲的英雄,但也展示為犧牲而犧牲的荒謬,一齣商業片,令人看出許多弦外之音,實在有趣。

除了用新的角度來重構革命英雄,電影對於「朝延鷹犬」也賦予了新鮮的角度,以胡軍為首的清政府殺手團簡直是對國家忠心耿耿,他們其實也盡忠職守,竭盡所能去剿滅「孫賊」,因此他們即使不幸詢職也是為國捐軀,如果電影用他們的觀點出發,這也可以是一齣描述愛國英雄空群而出,深入龍蛇混雜的舊時香港狙擊亂黨的大片,所以有時觀點與角度,真的可以因人而異。

電影後半部寫刺客和保鑣在中環一帶展開生死決戰,雙方各有死傷,編導大灑血槳,面對這樣刻意經營的「壯烈」畫面,觀眾也許會在想:究竟什麼叫犧牲?為了救一個人而犧牲這麼多人,值得嗎?為了殺一個人而犧牲這麼多人,值得嗎?為了某一種理想而煽動別人去送死,值得嗎?為了保護某一個階級的利益而對別人趕盡殺絕,值得嗎?

值得與不值得,真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大銀幕下,觀眾可能也在暗暗追問:這究竟是一個偉大的理想,還是一場偉大的騙局?一齣充滿機關算盡的商業電影,讓大家對犧牲有了新的觀點,新的態度,這不能不說是意外的收獲吧!
(刊於2009年12月30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