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域是什麼?這是我越悶越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根據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的論述,十八世紀因為中產階級長期以來累積的都會經驗,以及“核心家庭”逐漸成長,面對市場以及國家,希望能透過沒有私利質私心的中介機制(buffer zone),介於國家和市場之後的中產階級機制,就是透過媒體和公共輿論的方式,來形成“公共場域”。“公共場域”有“有形”的,即群眾集會的廣場,討論公共事務的場所,議會會議室等,也有“無形”的,即各大眾傳播媒體。
表面上,澳門資訊發達,言論自由,各類媒體齊備,同時建有不少公園和廣場。可是我們真的具備“公共場域”嗎?顧明思議,“公共場域”的重點是公眾有權參與,而“場域”的有或無,功能的多或少,性質的良或劣,當然得視乎公眾參與的方法、層次,以及參與時的遊戲規則而定。
澳門的“公共場域”在哪裡?我們有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大家都以之為活動核心的廣場、公園、集會地點、文藝沙龍、公共事務論壇?我們有沒有大家樂於參與,渠道真正暢通,容許百花齊放,充分發揮創意的媒體?或許我們換一個方法來發問吧!澳門有那麼多地方,那麼多公共空間,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這些地方感到很悶,提不起興趣?澳門各個人流眾多的地點,差不多每星期都有宣傳活動,教你認識某些事,介紹你了解某種制度,呼籲你提高某種意識,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機構,長期在做著“宣傳”、“教育”、“研討”的工作,可是,有效嗎?你有認真聽嗎?你有為此而改善嗎?是他們講得太形式化、太悶,還是這個地方的人根本沒有“公眾參與”的意識?至於媒體,大家又有多大的參與度呢?你會認真要求電視台製作有本地特色的高質素節目嗎?你會認真比較澳門所有文字媒體對同一則新聞所採用的不同角度嗎?你會在發現一宗新聞與你了解的事實不符而投書報館要求其解釋和改善嗎?
我們覺得這個地方悶,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只要成果,卻不想參與。
(點解澳門咁Q悶.八)
根據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的論述,十八世紀因為中產階級長期以來累積的都會經驗,以及“核心家庭”逐漸成長,面對市場以及國家,希望能透過沒有私利質私心的中介機制(buffer zone),介於國家和市場之後的中產階級機制,就是透過媒體和公共輿論的方式,來形成“公共場域”。“公共場域”有“有形”的,即群眾集會的廣場,討論公共事務的場所,議會會議室等,也有“無形”的,即各大眾傳播媒體。
表面上,澳門資訊發達,言論自由,各類媒體齊備,同時建有不少公園和廣場。可是我們真的具備“公共場域”嗎?顧明思議,“公共場域”的重點是公眾有權參與,而“場域”的有或無,功能的多或少,性質的良或劣,當然得視乎公眾參與的方法、層次,以及參與時的遊戲規則而定。
澳門的“公共場域”在哪裡?我們有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大家都以之為活動核心的廣場、公園、集會地點、文藝沙龍、公共事務論壇?我們有沒有大家樂於參與,渠道真正暢通,容許百花齊放,充分發揮創意的媒體?或許我們換一個方法來發問吧!澳門有那麼多地方,那麼多公共空間,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這些地方感到很悶,提不起興趣?澳門各個人流眾多的地點,差不多每星期都有宣傳活動,教你認識某些事,介紹你了解某種制度,呼籲你提高某種意識,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機構,長期在做著“宣傳”、“教育”、“研討”的工作,可是,有效嗎?你有認真聽嗎?你有為此而改善嗎?是他們講得太形式化、太悶,還是這個地方的人根本沒有“公眾參與”的意識?至於媒體,大家又有多大的參與度呢?你會認真要求電視台製作有本地特色的高質素節目嗎?你會認真比較澳門所有文字媒體對同一則新聞所採用的不同角度嗎?你會在發現一宗新聞與你了解的事實不符而投書報館要求其解釋和改善嗎?
我們覺得這個地方悶,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只要成果,卻不想參與。
(點解澳門咁Q悶.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