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媽媽,父親節快樂
她叫雲姐。訪問當日是父親節,她的女兒在家中一塊白板寫上:“媽媽,父親(母親)節快樂!”在這家中,母親就是父親。
雲姐一共有四個兒女,家住天水圍天逸。她的丈夫九七年拋妻棄子離開家庭,雲姐一個人靠八份家務助理工作維持一家生計,並且堅持不領取政府綜援。她的信念是:“我一定要做,幾個仔開始懂性,有眼睇。如果我唔做日日響屋企靠政府,佢將來又有樣學樣,點搞?”
雲姐每日花兩小時騎一輛鳳凰牌單車往返天水圍與元朗,風雨無間地應付工作和照顧家人。即使每日工作很辛苦,雲姐仍每晚替兒子熨好上班服,小女兒的校服,也一定要熨得整齊。因為“從你小孩子穿的衣服,老師可以看得出你的家庭如何!”
有些人會以為窮人都應該自卑,婚姻失敗的女人更是罪人。雲姐是這個訪問系列中唯一肯以真名示人的受訪者,她的堅毅與磊落,也許是很多貧苦大眾的寫照,但當主流傾向中產,社會以消費為時尚,雲姐的骨氣,又有多少人願意了解,願意學習呢?
二、不肯流淚
如果可以選擇,淑明希望自己是個弱者。可惜命運根本無從選擇。九七年金融風暴,令這位本來有車有樓的兩子之母變得一無所有。當時,淑明的丈夫因投資失利,欠下傾盡家財也難以還清的巨債,從此意志消沉。夫債妻償,自此淑明瘋狂的打住家工、做陪月,不分晝夜的工作,雖然捱壞身體,但為了生活,工作絕不能停下來。
淑明想過自殺,但為了兩個兒子又不敢死。可是因為工作太忙,她完全無暇照顧成長中的兒子。某晚她十七歲的大兒子肚餓到便利店買東西吃,途中被一班醉酒青年打死。兒子留院急救當晚,淑明仍堅持上班,其實她在逃避,不想見醫生,不想聽到兒子的死訊。
兒子的喪禮上,淑明不怕白頭人送黑頭人的忌諱,親身在靈堂打點一切,但卻不肯流淚,因為她心中只懂盤算,往後的路,該怎麼走。
“佢生前,我對佢唔住;佢走,我想對佢好。”她為兒子的死深深自責:“如果我有煮飯,佢就唔使落街買食,唔會遇到那幫人。我最虧欠就係呢樣。我都好嬲我老公,點解唔煮飯畀個仔食?”
為了幫兒子風光大葬,淑明欠下一筆新債。
她的丈夫,仍是每日躲在家中,不工作,不長進,不爭氣。
為了家庭,為了生存,淑明的工作,不能停,不能停……
三、12師奶
二○○四年,香港天水圍發生滅門慘案,轟動一時,該區各種問題引起各界關注。然而,社會討論過後,政客做Show之後,似乎一切如舊,貧窮者依然貧窮,痛苦者繼續痛苦,香港社會此後進一步標籤化天水圍居民,但這些人的困境,卻難獲得解救。
這本《天水圍12師奶》的作者陳惜姿是有心人,在滅門慘案之後花了兩年,找來12位住在天水圍的師奶,敘述她們的故事,細緻地呈現眾多典型的婦女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逼令讀者正視繁華背後艱苦無助的眾生相。12師奶中,有雲姐的教人敬重,有淑明的令人心痛,有弱小師奶殺出中環的傳奇故事,有慘遭丈夫虐待十多年的主婦悲情,有嫁錯香港人發錯虛榮夢的新移民憾事,還有受大集團欺壓永遠只能做臨時工的女工辛酸。讀這些故事,自會感受到社會對弱勢社群的不公平。12位師奶為了生計,付出巨大的辛勞,卻總是得不到合理的回報。她們的經歷,幾乎都有機會發展成為另一樁滅門慘劇。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有人默默吞忍,有人也不知自己還能再忍多久,這些炸彈隨時可以爆炸,但有人可以真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嗎?
四、下一代
貧窮、學歷低、新移民被歧視、子女學壞、家庭暴力、毒品、丈夫包二奶等問題並不是天水圍獨有,只是這個人為的特殊區域較頻繁地出現這類事情。讀《天水圍12師奶》時,一方面感到這只是師奶們單一角度發聲,是屬於“弱勢社群中的弱勢者”的敘述,如果加上男人和小孩的角度,故事可能更立體、更震撼。讀完12個師奶的故事,除了傷感,似乎已經無法再做甚麼,心中不免鬱悶。
陳惜姿在此書<後記>這樣寫:“可幸這些天水圍女人都未敗下陣來,生活磨難給她們激出更大的鬥志。她們唯一的弱點,是過份為家庭勞心勞力,畢生為家人而活,忘記了自己。訪談的女士中,有一人曾想過自殺,最後沒有動手,理由是:若我今天自殺了,將來我的孫兒問起,外婆是怎死的?我女兒怎答呢?子孫會想甚麼呢?會不會有陰影?對他們的人生有甚麼影響?因此她就放棄了。我們當然慶幸她沒做傻事,但連考慮結束生命前都要顧及子孫感受,我們真的無話可說。”然而,下一代的事也是教人擔憂的。
貧富懸殊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坐擁財富與權力的一方世世代代壟斷整個社會努力得來的資源,高高在上的永享優勢,貧窮的一方卻永遠沒有機會出頭,像受了詛咒似的活在不公平之中。也許,天水圍師奶的故事只是開端,她們的下一代,才是更複雜、更難處理好的世代難題。
澳門沒有天水圍,但任何社會都不能斷言沒有大同小異的社會問題。這是一本賺人熱淚的小冊子,看看人家,想想自己,盛世之外,總有悲歌。
請不要遺忘經濟奇蹟背後不是奇蹟的這部分事實吧。
《天水圍12師奶》
作者:陳惜姿
出版社:藍藍的天
版次:2006年11月
作者:陳惜姿
出版社:藍藍的天
版次:2006年11月
此文發表於2007年3月4日《澳門日報》"閱讀時間"版 ,我在今年年初一讀完這本書
偶然經過,覺得很好,就把它轉載到:
回覆刪除http://c3kings.blogspot.com/2008/07/12.html
及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24655630886
希望不介意
這是我的blog;
http://c3kings.blogspot.com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