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在澳門長大

幾個月前讀過陳冠中的《我這一代香港人》後,我很鬱悶。陳先生的文章一針見血,說出香港的種種成功和失敗。然而身為澳門人,讀到這樣的書我不禁要問:我這一代澳門人的成長經歷跟當下的澳門又有什麼關係?我們為什麼選擇住在澳門?澳門的發展對我們的成長有著什麼影響?上一代的澳門人留下了什麼給我們?我們這些三十出頭的澳門人,又可以把一個怎樣的澳門留給下一代?想到這些,我更鬱悶了,因為在想到答案之前,我又聯想到:我這一代澳門人到底算是什麼人?澳門人又包含了什麼成分?住在這個小地方的人究竟在追求些什麼?面對上述問題,我不知道我的同代人有沒有自己的答案,然而,我鬱悶的主要原因是:我這一代澳門人,究竟有沒有想過這類問題呢?

我絕對無法代表同代人說話,以下的文字只是我作為一個七十年代出生澳門人的個人經歷和想法,一點也不客觀、不科學。然而,我相信這些主觀的、零碎的澳門故事,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無法移植的感情。寫出個人的記憶,可能會讓在同一個地方,呼吸著相同空氣的朋友回憶自己當時的境況,從而用自己的角度回答各自的身分認同問題。

我出生於74年,據說曾祖父那一輩已定居澳門,雖然在籍貫上我會填上廣東新會,可是我們一家跟“故鄉”基本上沒有聯繫,小學時我一度想過既然家鄉只是個虛名,為什麼不可以直接說我是澳門人呢?不過,考慮到班級內所有同學都有一個來自中國的籍貫,而且一般都位於廣東,因此我也不敢在這小事上提出太超前的意見。“故鄉”的問題曾令童年時的我很困擾,當我長大到會問自己是什麼人的年齡,大約五六歲時,我記得我很認真地問過身邊的大人:我是什麼人?

我是什麼人呢?電視劇看得多了我知道自己應該是中國人;父母有時說我是新會人,有時說我是澳門人,但他們又特別關心子女能不能領取葡萄牙的“黃簿” 、“紅簿” 、“藍簿”,以及認別證之類的事,這又說明了我們其實又有另一個身分。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可能已隱約的發現,在澳門生活,表面上很簡單,其實是有很多複雜的事情,複雜得大人不會跟你說清楚,也許他們說了,我也不一定會懂。(澳門:想像與現實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