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罅隙

這裡的人潮越來越洶湧,流動的卻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

這裡的人逐漸分開不同的階級,住什麼地方,過什麼生活,不單標籤了每個人的身份,不同的生活型態也把各人分門別類。

這裡的人越來越懂得消費,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是旅客來消費澳門,還是澳門人在消費旅客,當所有人都在消費生活中追逐,人們開始在這城市中找到新的價值和新的救贖。

我這一代澳門人最大的困惑是在而立之年面對城市的轉型、定位的變化、新舊價值觀交替,整個城市的文化好像無甚改變,又處處改變。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變化是城市發展的必需過程,並且天真地以為這將會以漸變的方式發生,豈料在幾年之間,劇變取代了漸變,挑戰天天在發生。
漁村的澳門是溫情的,卻也封閉落後甚至專制,只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大城市的澳門是冷漠的,但也開放多元同時放任。

我這一代澳門人仍然不脫漁村式的習氣,誰是誰家的子女,誰家的女兒嫁給了誰的兒子,人際關係都具有透明度,方便彼此監管,誰進出賭場、誰搞婚外情、誰在過花天酒地的生活,大家很快就會口耳相傳,然後那些傳統力量就會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給背離了共同價值者一些壓力。當然有時傳統的力量也不一定分得清對錯,所以有時會錯把一些新鮮的事物一併當成壞事來處理掉。澳門總給人不進步的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從前是不會,也不敢進步的。

然而我這一代澳門人也在過著城市的生活,大量年輕人住在高層住宅,左鄰右里互不相識,我們對同事的家庭背景和私生活也全不關心,我們相信每個人都該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於是生活型態變得多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對變得“冷漠”。

城市本來是寬容的,住在城市的人應該懂得接受和尊重不同型態的生活和文化。然而,處於半新
不舊的罅隙之中,我這一代澳門人時而迎新,時而懷舊,於是罅隙越來越大,躲在裡面的人越來越多。(澳門:想像與現實之十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