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再與太皮談文學

姓名: 太皮

留言:

寂然哥:
我忘了前天才在文化廣場翻過《聚龍里》呢本小說,我見我越來越沒記性了。說到文學的受到重視與否,你一時說人哋潑你冷水,一時說我自求我道,好像有點矛盾呢?在我認為,有人批評好過沒人批評,有人潑冷水好過沒人潑冷水,有人喺度搞事總好過一潭死水。潑冷水的人總有其潑冷水的理由和市場。只是為甚麼只有人潑冷水,而好像沒人向潑冷水者潑冷水,怕啲咩嘢?我也是認為在澳門搞文學是自己的事業,我將來要出書,也不指望會有出版社支持或基金會支助,出自己的金錢印本,也是自己的心血。好像你在一本雜誌上說過,在澳門搞文學,堅持就是勝利。但是,我想說,當一個人的創作進入一定程度,例如你,是否應該要背負一點使命呢?是否應該將自己的創作生涯與澳門文學的未來掛勾呢?我沒有質疑你的意思,只想說,你和澳門所有有才華的創作人應該背負一點使命。沒有繪(望了點寫)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的城市,很難說是一個大都市。是你說要有取悅讀者的野心的,你有好的民意和基礎,應該可以成功的。自娛自樂的話留給我吧。
202.86.148.101 -- 2005-12-30 02:31:16 --


姓名: 太皮

留言:啱啱打開你的BLOG才知你將討論POST上去我補一句,我在最近一首詩中提到要做「稱職的詩人」,我認為做個稱職的詩人是很難的,尤其在澳門,因為詩人甚麼都感說,甚麼都敢反映和創造。我說,由於澳門的通俗文化不發達,外地人(或者大陸人和台灣人)接觸澳門的物事就少之又少,不像打開一本香港小說聽到的都是中環和尖沙嘴等熟悉的名字,澳門的文學作品就給人一種疏離感。至於大陸人或台灣人打開馬爾克斯的作品的感受,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在內地讀大學,有港澳台文學的選修課程,澳門文學將土生文學隆重地闢為一章,我估這是《大辮子的誘惑》之緣故,所以澳門的文學發展應該與澳門本土的流行通俗文,如電影和流行樂壇分不開的,澳門文學自己出去打天下,情況真係唔樂觀。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詩人為澳門的流行歌手填詞,或者填了怕畀人笑不敢用真名,但我想澳門文人是時候考慮這些問題了,支持流行文化,等於支持文學
202.86.148.101 -- 2005-12-30 02:58:40 --


姓名: 寂然

留言:皮哥仔:我沒有說被人撥冷水啊!我的意思是,我們的文學活動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在宣傳上,即使是文學獎,本來可以是一件文學大事,但出來的效果只像一般的徵文比賽,可能看慣了很多大型活動,看到一些活動沒有做到最大的規模,不免覺得可惜。

至於是否有人潑冷水,也不是大問題,這些年來我聽到的不盡是好聽的話,但這沒有關係,寫作就是這樣,我還是寫得很愉快。我第一次出書在香港,是一本武俠小說評論,當時我沒有任何資歷,連澳日的作者都不是,不過香港的出版社給了我很好的待遇。幾年前我為香港的教科書公司寫澳門版的語文教科書,得到的更是持續多年的好處。所以我一向認為出書不要自己出錢,有人肯為我出,我很願意,沒有人為我出我也不會自己拿錢來出,這是我自己的態度,也是我一直信奉的原則,就是你有好作品就會有人發掘你(這是不是有點自負?)你寫的東西夠好(甚至不一定是最好),人家就肯給你機會。

當然我也很敬重自資出書的朋友,我甚至參與和支持過這些活動。許多年之前我和葦鳴老師及一班朋友合資出版“蜉蝣體”雜誌,當時我們每期都集資,但另一方面,我也在報紙寫稿,每日都有稿費,這是真正的矛盾,一方面有人給我錢讓我寫,一方面我要自己出錢兼要努力寫,我真不知道這花錢的玩意有什麼得著。(其實最大的得著是認識了我太太)後來雜誌散了,網絡興起,我多次寫文章鼓吹網上寫作,也認識了賀仔他們一班人,我覺得網上寫作也不錯,是不是一定要出書呢?出了書之後又怎樣?我自己相信一個地方的氛圍對當地的寫作人會有影響,文學不發達是一個問題,但澳門的文化也不見得發達,其他很多領域也不見得發達,這是城市整體的問題,這個城市培養的文人就是這個水準,好或不好我們都要承認這就是澳門文學,不可以因為水準不高就將之否定。當然我們仍有很多努力的空間,難得的是文學這片天空仍是相對和平,互相扶持,我的意思是不要為了澳門文學不夠受重視而痛心疾首,其實這個圈子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肯給機會予新人的朋友,我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盡了力就好了,過程本身已是享受。

關於使命感的問題,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有,不過我可以做的,只是寫好自己的作品,在有限的時間下推動一下文學活動,我沒有能力做翻天覆地的事,我在很多年之前寫過一篇“澳門小說的未來”,我記得當時是為了澳門大學一個文學研討會而寫的,當時是很有使命感,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有道理,也許就是處於你現在的階段,不過結果是惹來一位朋友的批評,因為研討會的小說部份幾乎成了我的個人表演,他說這次不是寂然談小說,就是談寂然小說。聽到這樣的話我並沒有高興,這代表了什麼?那就是參與的人太少,那是因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真是一點都不值得高興。之後我的使命感都用於個人的提升,我不想搞太多文學活動,我希望有更多人出來寫。我當然也希望寫出好作品,寫出人人稱讚的小說,我一直都在努力,但不會是為了令澳門文學更受重視或者其他偉大的使命,我只希望把這件事做好。過去幾年我實在太忙,以繁忙程度而言,我本來就不應該,也沒有時間從事寫作,當其他同事休息的時候,我還在寫稿,看書,搜集資料,如此“不務正業”,就是我為文學這件事的最大付出了。至於這夠不夠投入,算不算有使命感,坦白說,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寫作是一種興趣,像踢足球也像游泳,我想很少運動參與者會因為自己入不了國家隊而不快樂吧!享受當中的樂趣就好了,技藝和影響力都是累積而來的,急不來,也不必急。

我當然認同大家都要做個稱職的詩人或小說作者,我不認為這有什麼困難。你知道有一位音樂人叫李峻一嗎?他是澳門人,也是“無賴”“爛泥”的作者,他用自己的才華打入了香港的流行文化市場了,而且很成功,政府也頒了獎章表揚他,其實這些事已經有人在做,如果你有興趣也有本事,也不妨試試,台灣詩人夏宇不是既寫好詩也寫好歌詞嗎!你真的應該坐言起行,努力寫出好作品。

澳門文學能不能走出去,不是我和你在這裡說樂觀或不樂觀就可以決定的,我一直鼓勵大家有好作品就發表,覺得澳門沒有空間就投給外地,主要是希望更多人作更多的嘗試,不過,許多年輕人都是放棄告終,這場仗根本從未開打,只是我們太早認輸了。那是人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可能的問題。我覺得,先要讓更多人去嘗試,那才有機會成功,如果早就宣告了此路不通,則永遠只有失敗。

7 則留言:

  1. 有人說,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機會是與其國家的經濟成就成正比的。所以,這幾十年諾奬的經濟學奬大都落在美國手裡。
    中國人有句話叫"富在深山有人識"。
    說以上兩個與文學不相干的例子,是想說明一件事︰文學事件也是個"權力"事件,文學活動的背後也有"權力"在運作。我的"權力"不是指政治權力,而是解構主義意義上的"權力",也就是說,文學活動,包括文學評價,也是一種受其他外力所影響的東西。這當中,就包括一個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實力。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中國作家,尤其是五四那一代的,都跑去上海或北京寫作?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部分的藝術家都跑去巴黎、倫敦或紐約?你會說這是因為文化氛圍。但老實說,文化氛圍是用金錢堆砌的。
    香港文學與文化從來不受重視,但自從香港在經濟上崛起後,研究香港文學與文化的人整批整批地湧出來。香港流行文化興盛,難道只是其文化值得留意嗎?不!那是一盘生意!
    澳門歷史研究從來不受重視,但自從澳門回歸及澳門基金會大量資助後,研究澳門歷史的人又大量地增加。
    中國經濟的研究從來只是縮在西方國家東方學研究的一角落,但自從中國崛起後,中國經濟研究已經成為顯學。
    說這麼多,只想跟太皮說一句︰澳門文學能不能走出去,固然有澳門作者努力的需要,但更多是澳門整體政經環境的地位問題。因為文學不是我們想像得那般簡單只是好與不好的問題,文學評論絕對是個權力遊戲。當某天澳門經濟能在世界呼風喚雨的時候,我夠膽跟你打賭,肯定會有人找寂然與太皮的文字去做博士論文,只要兩位肯多寫與多出版!
    當澳門還只是個東方拉斯維加斯的時候,即便澳門作者多麼有心想走出去,人家一見到澳門兩隻字,可能已經將其作品扔進垃圾筒。
    我贊成寂然的意見,就是多寫,埋頭苦幹地寫,至於人家將澳門文學當成什麼,那是他們的事,甚至,那是市場規則的事。我只怕當市場有一天對澳門感興趣的時候,你卻只能拿出可憐丁點的作品供人評論,那才真叫可惜。
    真正對澳門文學有使命感,就是落手落腳地多寫。以數量顯質量。每一個在澳門寫作文學的人,就是對澳門文學有使命感的人。

    回覆刪除
  2. 太皮在年末跟我談文學,絕對是2005年的一個最好的結局,讓我在未來一年也有了文學的雄心了.

    回覆刪除
  3. 太皮,這就是我說的文學評論是一種權力遊戲!請看這篇報道︰

    諾獎名著出版商當垃圾 化名新人寄書商求刊印

    【明報專訊】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將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V.S. Naipaul)與名作家米德爾頓(Stanley Middleton)兩部於70年代榮獲布克獎的作品,以化名寄給英國各大書商,豈料各出版商均有眼不識泰山,斷定作品毫無市場價值,將它們打回頭。報道指這情令人關注出版商不懂分辨文學價值,只重名人效應、發掘年輕人市場,而犧牲嚴肅作品。
    生於千里達的奈保爾自1950年定居英國,1971年憑《在自由的國度》(In a Free State),深刻描寫殖民統治下的流亡生活,贏得英國布克獎,01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諾獎評審團指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人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僅將作者姓名及主要角色的名字更改,然後將《在自由的國度》開首一章的打字原稿寄給20個出版商,當中包括著名的Bloomsbury、時代華納,以至發掘《哈里波特》作者羅琳的Christopher Little。但沒一間出版社認出大作出處,紛以禮貌措辭將作品打回頭。
    稱無市場價值 文人嘆犧牲嚴肅作品
    各大出版社的回應,大致跟倫敦主要文學出版社PFD的回覆雷同﹕「考慮到閣下的素材,我們很抱歉,對你的著作沒強烈感受,亦沒足夠信心。」出版社Blake Friedmann也表示﹕「為新晉作家出版,作品的內容及寫作風格需引起我們強烈的興趣。但很抱歉,我對你的作品沒強烈感受。」
    該報又將名作家米德爾頓1974年榮獲布克獎的得意之作《假日》(Holiday)寄給同樣的出版商。雖然米氏在文學界享負盛名,出版過42本書,但同樣沒出版商問津。Bloomsbury表示對作品「感興趣」,卻不適合出版。時代華納則表示,著作雖「意念不錯」,卻不是集團理想的出版類別。另有13間出版社亦作類似回覆,只有Barbara Levy表示有興趣繼續閱讀其他章節。
    僅追捧新星名人
    為何兩本巨著都不受重視﹖小說作家及書評人泰勒稱,米氏的作品可能會被視為過時,但奈保爾的作品應不受時間限制,沒理由不受重視。分析家認為,出版界近年只會追捧著名作家及「有市場價值的年輕新星」,犧牲嚴謹的作家。資深業界人士克利稱,面對市場激烈競爭、連鎖超市大力壓價,出版商已不敢為新作家冒險,「出版商寧為煽情的新作家或名人出版」。巨胸名模佐敦早前亦跟Random House簽約出兩本小說。泰勒稱,現時的作家需擁有市場價值,「29歲、金髮、美貌、薄有名氣,就夠資格出新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

    回覆刪除
  4. 文學根本沒有準則,所以也不要用任何標準去考量,大師無用固然可悲,不過我們更應該看重一些出版的傳奇,像史提芬.京,村上春樹,赤村次郎等極受歡迎的小說家都以投稿這條最簡單的路成名,問題是作者有沒有寫下去和交出去的勇氣和決心.

    回覆刪除
  5. 好作品是不是就有一定有人喜歡,我想要用夠長的日子來證明,不過,我很同意想寫的人要多寫,我不是寫詩或小說的,但唸書時就是夠厚面皮,不停投稿,不登的話,寫另一篇再投.不敢說現在寫得很好,但這樣練筆,也真的令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回覆刪除
  6. 我的做法跟踱迢差不多,寫作成本不高,效益很大,多寫無妨啊!

    回覆刪除
  7. 較為寫自己人在異地文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