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大學發生學者應用人工智能協助撰寫論文,陷入「AI 幻覺」,大量引用虛構的文獻,論文於學術期刊發表,被揭發後引起外界廣泛關注,涉事人員既有違學術誠信,也損害大學聲譽。
這種事情當然不是個別事件,當今的學生高度倚賴網上資料,需要閱讀時即上網找現成的重點,寫作則直接找AI代勞,泛濫情況從來不是秘密,教育工作者都心知肚明,但大趨勢如此,個人微薄的力量又怎麼敢與社會潮流對抗?
所以現在鼓勵年輕人閱讀與寫作通常都像對牛彈琴,他們不但完全無感,也許還會嘲笑你落伍和迂腐,既然科技這麼方便,誰會花時間詳細讀、認真寫?當然,方便省時的代價就是降低自己的理解與思考能力,而且只能得到一堆千篇一律的二手資料,無法提出獨特的發現和創見。另一方面,為了迎合與科技發展的步伐,營造與時並進的形象,很多本來負責把關的教師都暗中調整了要求,對於學生用AI 做功課既不禁止也不計較。久而久之,人工智能變成最“有用”的技術,閱讀與寫作反而被視為多餘,當中的本末倒置,實在值得深思。
當人工智能變成輔助作弊多於用來杜絕弄虛作假,人們閱讀任何書本都欠缺耐性,一旦要認真分析一篇文章即一籌莫展,也無法憑一己之力寫出合格的文章,科技與文明到了這個階段,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只有識見平庸、能力低下的人才會質疑閱讀與寫作的“用處”,皆因他們從來沒有掌握這兩種能力,所以無知者無畏。其實閱讀與寫作本身即是意義,任何人都需要在理解事物與表達意見兩方面精益求精,才有可能活得真誠磊落,不易變成人云亦云的應聲蟲。
(刊於2025年11月20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