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文化遠景

我明白默默耕耘的人,面對殘酷的現實,往往很無奈。
每當與從事文化工作的朋友閒聊,他們不知不覺就會談到本地文化發展的種種不平事,有些抱怨,有些氣餒,有些不知如何走下去。
有時看到他們在網上的討論,網民七嘴八舌自說自話,往往失去交流的焦點,然後又回到探討“澳門有沒有文化?” “澳門是不是文化沙漠?”等老掉牙的話題,也許老一輩的人真的太喜歡停留在當年那種一無所有的狀態了,但澳門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這麼多人的努力,怎可能是文化沙漠呢?
從前的政策不必多說,就以近來大眾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而言,澳門的功能定位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中心、一平台”之外,還新增了一項“‘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既然已確立了這樣高層次的發展方向,具體內容和執行方案都值得各界關注和期待。然而,就目前觀察,並不是很多文化界的朋友會留意這些大政策的形成過程與實際內涵。這其實是很有趣的現象,既然有這麼一件大事將會發生,究竟會怎樣安排呢?是引進外地的東西,還是協助本澳的佳作走出去?交流合作是官方主導還是各界一起出力呢?這些問題現階段似乎都有待將來進一步的說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澳門的經濟發展即使再繁榮,相信也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從這個角度看,澳門不只有文化,還有文化遠景,只是現在不知道會怎樣推行吧!
當然,也有一些朋友會認為官府的事自有專人處理,未必需要大眾討論的。可是,文化發展其實是眾人之事,你不好意思多問,他沒有膽量關心,不聞不問的結果可能是產出一些花費很多錢又未必對業界最有利的東西,到那時候才發牢騷,也許已經太遲了。
澳門的文化發展當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且一定會遇到一些波折與困難,但與其抱怨,不如積極,在努力創作之餘,也不妨花些時間了解整體的情況,不管有沒有機遇,至少不要置身事外就好了。
(刊於2018年6月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一寂之地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