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為什麼要自殺?

   

  早前翻開報紙,看到海面發現一具浮屍的消息,警方證實死者是失蹤的十四歲鄭姓少年,相信他死於自殺。突然之間,很多類似的新聞閃現,印象中近來本澳至少有一名十七歲少年、一名十三歲少女分別跳樓自殺,另有一名十六歲少女在家中自縊身亡,青少年因為不同原因選擇尋死,絕對值得社會關注,奈何事後我們只看到例行的文宣表示會向家屬提供協助,但大家都不願探討年輕人自尋短見的原因,為什麼沒有人肯想辦法解開小朋友的心結,何以人們不檢討一下教育制度和青年政策,是否尚有可改善的空間?

    罵人廢青是不費氣力的惡行。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一代的青年要面對的是多麼可怕的社會環境?只要沒有父蔭或特殊關係,似乎未畢業便注定成為輸家。傳媒和政客終日在房屋問題和樓價狂飆上大造文章,人生的價值好像只能以工作職級、薪水高低、有沒有自置物業來衡量。你不跟隨主流價值的玩法,就會被恥笑、孤立、排擠,最終成為親友眼中的失敗者。久而久之,快樂只有用錢買才顯得矜貴,老實是被人欺負的原罪,有才華也得要靠關係才可賣得好價錢。在這樣的社會成長,年輕人真的有條件學會樂觀和正向思維嗎?

    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表面上為了成績而奮鬥,其實他們是在學習妥協、忍耐別人的偽善、壓抑自己的理想,為了別人的認同而委屈自己。有些以人生輸家為榮的家長,更善於向孩子灌輸認命與認輸的思想。學校不會教孩子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老師只顧趕教學進度而無暇照顧學生的心情,家長又要謀生又要應酬又要熱心回覆手機上海量的群組訊息,年輕人的焦慮與不安不知還可以向誰傾訴?他們一旦與朋輩發生爭執便差不多等同世界末日,因為已經沒有其他心靈上的依靠了。但這樣子的成長歷程,真的算是正常嗎?為什麼我們會把小朋友逼到這樣的境地呢?

    其實那些年輕人往往是一時想不開,根本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有沒有教孩子珍惜生命,是否建設了美好的前途讓他們去闖蕩?每次見到青少年自殺,我都覺得很悲哀,但誰可解開他們心中的結呢?

   (刊於2017年6月21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