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如果有一個平台

圖片說明:http://www.dfauction.com/GuanWang/Article_Show.aspx?id=98

最近有幾次很奇怪的經驗,本來想舊法院看一場演出,但原來當日已安排了在文化中心看電影;準備去聽一場講座,才發現早已答應了要去參加一個讀書會。加上臉書和微信的朋友不停為我更新文化活動的資訊,有些還會請我轉貼訊息,幫忙宣傳,弄得我時常為了這些事緊張兮兮漸漸的我發現,澳門的各種表演節目、文學講座真是百花齊放,目不暇給。

如果只是從觀眾的角度看這件事,選擇多元肯定是好事,這不但證明了澳門的文化事業欣欣向榮,也讓更多本地文化工作者獲得一展實力的機會。然而,有時遇上同一個周末多個團體都在辦活動,彼此都會擔憂觀眾或聽眾會不會來,如是售票節還好一點反正門票賣出了感覺比實。至於那些費用全免或者只要報名就可以來的活,事前總要努力在推廣,希望爭取多些人來撐場,奈何今時今日澳的觀眾真的很忙他答會來不一定不爽,他表很想來不一定真的有時有些精明的聽眾甚會視乎其他朋的反才決定能不能來多不確定的情,主辦者的心理壓力其實是很大的。

也有一些情況是同一個下午A團體和B團體不約而同在進行性質相近的活動,同一批受觀有時真不知該去哪一邊比較好。因為經常要面對上述的抉問題,我有時會想如果有一個統一的平台,可以公開刊載未來一年半載的官方及民間已確定的文化活動資訊,或者以月曆形式呈現全澳門有哪些文藝節目,讓觀眾接收更準的資訊並及早安排時間,既可避免各路訊息太分散而產生混亂,甚至會讓同樣要辦活動的團體預先了解哪些日子已有類似的節目,減少資源重疊,也不必為了爭奪同一批觀眾而暗自憂愁。


以上想法,不算妙想天開,反正活動資料早在編制預或申請資助時已經有個大概,只要用心整理好,妥善發佈,安排一套方便且合適的更新程序,對各方的實務和宣傳工作都有利無害。問題是,誰會牽頭做這種實事?誰會為文化社團和廣大觀眾想出更多貼心的安排?

(刊於2016年11月9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先學會閉嘴

小孩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會勇於“發聲”,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而且會不斷重覆,不厭其煩,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人的成熟程度千差萬別,有些人一把年紀仍然保留“童真”,誤以為自己是電台節目主持人,無論身在何地,都要不停“發聲”,往往誤人誤己,處處碰壁。 能力有限的人最喜歡用說話代替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