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理性討論

圖片來源:http://www.beleaderly.com/how-to-speak-so-theyll-listen/

我在每個工日早上都會收聽電台時事節目,目的是了解焦點議題,聆聽不同人士的觀點,更重要是保持一種關心社會的態度,以免想法「離地」,或者只看自己伸手可及的事情。

可能因為收聽的年期太長,有時不免會覺得聽眾反映的問題多有重複,討論的氣氛容易流於情緒宣洩,更奇怪的是不時會有「隔空開火」,聽眾罵主持似乎經發生,聽眾罵聽眾也漸見頻繁,這樣罵來罵去,罵的人也許很投入,但身為聽眾,真的會很累。

這類聽眾意見節目,主旨是反映多元意見,推動社會進步,但有時一些小事,也可看出很多有趣的情況,令人不明白我們的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例如上周某日我聽到一名老婦致電反映某條街蚊患嚴重,她鄰居的孩子被咬傷,她希望衛生部門注意,但在衛生中心得不到正面的回應,於是她致電該節目反映問題。這件事不涉及政治,也不見得會揭露出陰暗的內情,主持人任她講完,隨即轉入另一話題。不久之後,就有另一名聽眾致電該節目,駁斥老婦明知道該區有蚊患便應該做好預防措施,街上多蚊是公民意識的問題,衛生部門的人員是很繁忙的,不一定要理會這樣的小事。兩名聽眾反映完畢,這個話題就結束了,我不知道第二名聽眾為何會如此熱心,但她的意見卻轉移了聽眾的視線,然後老婦具有細節的投訴驟然變得不重要了,也許亦不會有人再跟進。

其實只要你常聽那個節目,就會發現類似上第二名聽眾的人為數不少,他們總是在聽到有人投訴之後,隨即打電話說出一些相反的意見,有時甚至會出現當有人批某機構辦事不濟,馬上就有另一位聽眾無緣無故大讚該機構盡心盡力做到人人都滿意之怪現象。這樣的「互動」聽得多了,不免令人慨嘆,究竟是這個社會真的有那麼多「熱心聽眾」?抑或人們已摸清楚節目的運作規律,巧用言論自由來「回應」問題?這樣子的「交流」聽得太多,總令人擔心大家終有一日會放反映實況而理性討論的能力已跟澳漸行漸遠。

我仍然定時收聽那個節目,不過真的越聽越迷糊了。

(刊於2016年11月2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