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如何愛海


上星期六,澳門筆會迎來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花蓮)的廖律清小姐,她就《作家與海》一書與我們分享台灣的海洋文學,詳細介紹當地的作家如何從不同角度書寫對海洋的熱愛,聽得我心生慚愧。

我當然明白澳門的海岸風光與人家的壯闊海洋不可同日而語,但看到人家既描繪自然環境,又書寫討海實況,探討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態,更有系統地宣傳海洋保育的訊息,無法不佩服他們對於生活環境的珍視。

生活在澳門,我們對於海洋的理解往往只限於樓盤廣告的海景描述,旅遊雜誌刊載的異國資訊,儘管這裡也是一個臨海城市,但大多數澳門人對海洋感覺陌生,海洋是政府填海計劃的一部分,海洋是富人豪宅盤據的風景區,海洋是透過電視介紹才可了解的神秘領域。令人慨嘆的是,海洋跟我們分明很接近,卻不知為何變得很遙遠。

當晚廖律清講述她跟漁人出海體驗生活的見聞,還分享了一些職業討海人書寫海洋生活的成功例子,她後來又推介一些適合小朋友閱讀的海洋生物圖書。可是在澳門,最受歡迎的海洋生物書寫卻是魚生的品種,生蠔的分類,人們只能從口腹之慾的角度認識海洋奇趣,在口福和殺戮之間存在一片令人迷惑的空間。

在分享會的交流時段,前輩跟我們大談昔日下環街的漁民生活景象,但結論是從前漁港的熱鬧已經消失多時,漁業和造船這些當年的主流職業現在已成邊緣行業。我們還談到從前南灣岸邊的美景,想不到這地方先被人工湖破壞,稍後人工湖又可能要變成夜市,寧靜的海岸恐怕會漸漸消逝。我們當然也不忘向台灣的朋友介紹我們偉大的填海大計,幾年之後如果他們再來澳門,現在的海岸將會面目全非,五幅填海土地加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將會令澳門出現新的海岸線,相信屆時澳門人會對海洋更惘然。

面對珍惜海洋的朋友,我們不知如何愛海,面對無休無止的海洋破壞,我們只能相信明天會更好,但這種發展模式真的能造就更好的明天嗎?

(刊於2012年11月14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