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人會在乎我在寫什麼,有人會認為我在「書寫澳門」,好像我在刻意建構一個這樣的形象,而這不過是,不得不如此。
人們把「書寫澳門」理解成一種選擇,以為你可以寫,也可以不寫,但最終你寫了。人們甚至會討論,為什麼老是要寫澳門?澳門這麼一個小地方有什麼值得寫?有人會提出激勵人心的想法,例如鼓勵大家寫出更大氣的、能闖出澳門的作品,也有人會為此事鑽牛角尖,像中了魔咒似的堅信澳門有深不可測的文化「底蘊」,在書寫澳門的時間更需要認真「挖掘」這些好東西。
別人的高見總是令我羨慕,我的寫作從來沒有雄心壯志或宏圖大計,只能寫些小眉小目的小事情,至於「書寫澳門」,大抵因為生於斯,長於斯,無鄉可返,無處可逃,如果不寫澳門人、澳門事、澳門情,便沒有題材可寫了。如果一定正視這件事,我只能說那是我個人的局限,而且這也是很正常的情況,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澳門的面積和地理位置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大家都了解這地方的「市場」和「地位」,但既然選擇在此地生活,她的美好和醜陋,淺薄或深厚,總有值得紀錄和思考的地方,那不是有多大價值的問題,卻更像一種生活需要,一種非如此不可的自然反應。當然,對於另有家鄉,別具懷抱,在澳門謀生但還有更多發展空間的「過客」而言,「書寫澳門」也許難以發揮「影響力」,更未必能突顯「品位」。然而,這只是書寫者的心態或能力的問題,不是澳門這地方或「書寫澳門」這行為的問題吧!
「書寫澳門」也許只是一種把作者或作品分類的稱呼,但說得多了,卻可能變成錯覺或者標籤,讓人以為澳門的作者只會寫發生在澳門的事,產生不必要的誤解,甚至變成被人矮化的盲點。因此我寧願相信讀者自己懂得分析和選擇,他們會知道好作者的文章自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無論寫什麼題材,總有可觀之處。至於不那麼好的作者那些不那麼好的大作,無論寫什麼內容,都有一種令人無法閱讀下去的阻力,這大概是他自己的問題,跟是否書寫澳門無關。
(刊於2012年4月11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比絕望更絕望
在小城頻繁發生自殺事件的時期,看了入江悠導演、河合優實主演的《那個女孩》,感受到真正恐怖的低層生活情況,這電影不是催人淚下那麼簡單,看到最後除了震撼,還會感受到萬種淒涼,肝腸寸斷。 電影改編自2020年6月《朝日新聞》的一篇報導,講述一名少女自幼遭母親虐待,小學三年班已被逼輟學和...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異教詭屋》(Heretic)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恐怖電影,不以血腥或妖魅畫面嚇人,卻在心理層面慢慢滲入不安的元素,令觀眾逐漸感受到兩位女主角的困境。 年輕貌美的神職人員遇上優雅博學的Mr. Reed,在其大宅暢談信仰的偉大,以為可以招攬他入教。這位由Hugh Grant飾演的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