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巨流河


我後知後覺,最近才趁書展有折扣買了齊邦媛的回憶錄《巨流河》,並且在兩周之內將之讀完,那是比小說更曲折的故事,比電影更動人的人生,而且齊教授筆下江山萬里,深刻細緻,六百頁的書拿起了便不忍放下,個人認為題材相近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馬上被比了下去,不是說《大》不好,只是《巨》的氣魄實在太大,齊教授是經歷過大時代的人,因此她的大手筆似有令山河振動之力,非常厲害。

《巨流河》以齊家父女兩代的際遇寫出近代中國百年滄桑,齊邦媛之父齊世英曾留學德國,在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是維新派,後來參與地下抗日活動,此書由他的革命理想寫起,也寫他在抗日期間辦學校救助學生的事跡。此書的聰明之處是一方面寫父輩的革命事業,同時也寫作者自身的求學經過,寫抗戰期間作者一家由東北輾轉逃難至重慶的過程,也寫戰時後方的大學和中學一面逃難,一面堅持授課的情景,過程驚心動魄,而那個時代人們的愛國熱情是出於被敵人侵略,因家破人亡而生起的憤慨,卻表現得特別感人,令人讀得熱血沸騰。

此書是作者在八十多歲時回首一生的傳記,因此對於個人感情也披露得很詳盡,除了寫家人的親情,寫其恩師朱光潛和吳宓的教導,更寫她在十幾歲時與一位空軍的情緣(此人一家都死在日軍手下,參軍既為了報仇,大概也因為無家可歸,所以視死如歸),兩人當時分隔兩地,不停寫信向對方報告生活情況,卻始終沒有談及愛情,及至這位空軍在作戰時英勇殉國,作者才從他預留給家人的遺書中明白對方的情意。這段沒有結果的感情可說令作者念念不忘,幾十年之後她竟然在南京一個烈士墓園找到他的墓碑,並且在墓前拍照。作者在書中除了寫家事國事,寫得最精彩深刻的就是這段感情,讀過此書必會明白兩人愛在兵荒馬亂時的遺憾。

書的下半部寫作者在四九年前到了台灣教書,並結識了丈夫,生了兒子,在擁有美滿家庭之際,也開展了教學和文學事業,當然她也不忘告訴讀者在台灣經濟開始起飛之時,大陸經歷各種政治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發生了什麼事。九十年代台灣人可以回國內探親,作者努力尋訪當年一起求學,一起逃難,一起成長的親友,幾十年過去了,這些人的生命中都遇上了當年意想不到的事。

《巨流河》的可貴之處是沉得住氣,盡管對國共兩黨都有批評(其父到台灣後被國民黨開除),但始終以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就事論事。其次是作者在青年時代已體會到政治的可怕,她在書中不停提及當年熱衷政治的同學後來的際遇,彷彿想讓讀者明白過好自己的生活已經無比艱難,如果以為自己可以做救世主,很容易會誤己誤人,甚至會因愛國變成禍國。

讀這本書,不免會想到中國肯定尚有很多人可以說出那個年代的故事,但具有這種勇氣,才能和發表自由的人又應該不會太多。我明白回憶錄往往會有些美化成分,可是《巨流河》的內容實在值得深思,那個年代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實在應該好好了解上一兩代的中國人發生了什麼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