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你是誰?


刊於2010年5月19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自戀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不停把自己的活動情況寫上facebook的人,一種是不停在facebook上回應別人的活動情況。

我們都生活在自戀的時代,科技令每一個人都可憑一己之力向所有人發聲,於是我們再不甘於默默無聞,都急於令自己成為親朋好友的焦點,我們都不再是無人聞問的小人物,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足以讓別人關心,至少,足以讓所有認識的人“看見”。可是,“看見”了又如何?把生活瑣事巨細無遺地張貼出來,究竟有什麼意義?人們是否不再懂得什麼叫獨處? 

有沒有發現,facebook玩了一年半載之後,一方面像上癮一般不能自拔,即使身邊沒有電腦,也非要不停用手機更新自己的近況不可,好讓“各界”了解自己的處境和感受。可是更新得多了就會覺得有點累,有時候會不知該更新些什麼內容,也曾因為在facebook張貼的資料太詳盡而令自己惹麻煩。當然,回應別人的熱情也是如此,大同小異的話說得多了,給別人的近況一個“讚”的次數多了,竟不知該再說些什麼,也許已經麻木了。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與朋友面對面交談,跟在facebook上與朋友寒暄,是有分別的。前者看似不如後者的快捷方便,但後者也無法取代前者的真實立體有血有肉。

在網上混得久了,你也許能體驗人們在虛擬世界的行為,跟現實世界的行動也是有分別的。其實,網上的關心不一定是真的關心,網上的憤怒也不一定是真的憤怒,在那個空間中,不少人都在努力扮演某個角色,人們只會選擇性地流露自己局部的性情,久而久之你就搞不清人們孜孜不倦的在網上寫寫貼貼到底想得到什麼效果。他們是希望讓別人了解自己?希望跟別人加強溝通?希望在網上重新構建一個形象?抑或只是把自己的寂寞隱藏在生活瑣事中,寫下來,貼上去,然後半真半假的再說一堆話,漸漸分不清誰是誰?

有時候,我們都搞不清大家是為了令生活更方便,所以在網上交流,抑或真相是倒過來說,為了在網上交流,所以才有生活?

當我們有越來越多行為是為了放上網才進行時,你還分得清什麼東西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你搞得清你是誰嗎?

圖片來源:http://www.fraserjohnson.co.uk/index.php?showimage=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