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不是古惑仔

沒有失望,而且很有驚喜。那是我對台灣電影《艋舺》的觀後感。儘管這齣電影有濃厚台灣氣息,但故事很完整,很有野心,一方面充滿商業計算,一方面又滿載創作人的抱負和激情,鈕承澤的確拍出台灣電影少有的豐富娛樂性和明星吸引力。

鈕承澤童星出身,主演陳坤厚導演的《小畢的故事》和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長大後既是演員也是導演,曾導演《我在墾丁天氣晴》等偶像劇,我在《艋舺》的官方視頻網站看過他的訪談,發現他是一位很有熱誠的創作人,其中他談到要用民族大義來呼籲台灣人支持台灣片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交出好作品,拍出令人喜歡的電影,人家才會支持和尊重你(我私底下超認同他說的話)鈕承澤卻說得出做得到,我寫此文時,他的《艋舺》在台灣的票房已經破了二億台幣,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好成績,這也說明了好作品必會有好回報,觀眾的眼光真是雪亮的。

說回艋舺》,驟眼看來,港澳觀眾會簡單地將此片歸類為台灣版的“古惑仔”,但其實此片的構想和野心都比古惑仔宏大,“艋舺”是台北古老的商業區,導演透過一幫少年加入幫會為切入點,層層深入“艋舺”地區黑幫的權力分佈,講述黑幫包娼庇賭的發財手段,更重要的是解說當地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衝突,然後還可以穿插兄弟情、朋友義、父子對立、家族恩怨,連妓女的愛情生活和江湖人士的同性之愛都描寫得有聲有色。鈕承澤純熟地運用電影語言把複雜的故事拍得節奏明快,有打有笑有哭,而且做到劇情出人意表,首尾呼應,比起香港“古惑仔”系列那種草草收場,連自圓其說也未必做得到的故事,《艋舺》的確成熟很多,也流暢很多。

此片賣座當然也得力於男主角阮經天和趙又廷,這些偶像劇演員其實也把黑幫故事的仇殺氣息淡化了,導演拍“太子幫”的出場和結義也搞得熱鬧好笑,連常在康熙來了》插科打諢的陳漢典也在此片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演出。

我是在台灣看這電影的,因此看到當地的觀眾看得很投入,而且有一些細節是當地人才會明白和會心微笑的,但這些本土情懷並不影響電影的完整,我覺得能令當地人看得開懷是電影的應有之義,畢竟電影是在“艋舺”實地取景的,其首要任務自然是要引起當地人的共鳴。

(本文刊於SODA雜誌第十一期,下一期會寫冷門電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