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不會評論


從來不會評論。

從前有編輯約我寫書評,往往即時更正:「我是不會寫評論的,讀後感可以寫,新書介紹可以寫,但評論性質的文章,真的不會寫。」

沒多久,網絡時代來臨,當人人都可以在網上暢所欲言,人人都可以評論家自居時,像我這種不會評論的人,反而有機會看清楚評論的本質:在理性討論的包裝下,評論是可以隱藏浮躁和虛妄的。

今時今日,只要會打字,誰都可面不紅,耳不熱的發表各式高見或低見,有時我不禁會問,在這個只要速度,不求深度,只管表態,不顧姿態的年代,誰還在乎真知灼見?誰還聽得到真正可行的意見?

高見和低見讀得越多,越覺得評論不可亂寫,倒是佩服很多「評論家」有本事把似通非通甚至有破綻的觀點反覆搬演,更驚訝於一些「預言家」可以長年厚著面皮亂猜亂測(而且經常猜錯),把自己的偏見和謬誤一一刊登出來,讓讀者大開眼界。

其實只要你平靜下來,冷靜地閱讀各種評論,便不難發現有些作者寫來寫去無非是想告訴大家:「這裡又做錯了,那裡又不完善了,這一次我們又失望了。」在辛辣(或酸溜溜)的評論背後,評論家的潛台詞往往是:「他們都不懂,只有我最懂;他們都不好,只有我最好。」我越來越相信,評論家是要依賴狠批猛評才存在的人,他們都有在雞蛋裏挑骨頭的本事,我越來越覺得,在資訊泛濫的時代,很多評論家只是忙於雞蛋裏挑骨頭,忙於把一點小事放大成「城中熱話」,但真正值得探討的事情,真正的矛盾和困難,他們是不一定有興趣和能力去了解,去追問,去解決的。當然了,他們的責任只是評論啊!

我很渴望讀到有份量的評論,我也希望寫評論文章的人都具備查證真相的能力,對專業知識掌握透徹,能用科學的方法收集意見和分析數據。不幸的是我常常讀到一些三分道聽途說,三分人云亦云,三分排除異己,再加一點點自我吹噓的所謂客觀評論,這些東西不但無法讓讀者增長見識,更會令受眾對周遭事物心生怨恨,那麼這些東西究竟應該叫做評論,還是詛咒呢?

總覺得,謙遜一點,言行謹慎,應該不是罪過。狂妄自大,好發議論,很易鬧笑話的。




(刊於2009年10月28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交稿予報館後再作修改,本文與報紙的版本略有不同,主要是講得更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