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無聊,上網看了一晚新聞和時事討論區,從種種社會事件及人們對事情的討論中,想到一些有趣的問題:
問題一:澳門人是否能坦然接受他人的批評,哪怕是善意的批評?
問題二:批評者如何可以令被批評者口服心服,被批評者除了用仇恨之外還可以用什麼回應批評者?
問題三:被批評者當然要汲取教訓,但如果因為胸襟及智慧有問題,汲取的只是錯誤的教訓,那是否意味事實不但無法改善,還會往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我相信澳門人普遍都是好人,他們善良,他們肯努力,他們一般都對得住天地良心,問心無愧。因此,一旦這些好人被別人批評做得不夠好,或者被指出在某個環節有某個錯處時,他們的第一個反應也許不是馬上檢討,找出錯誤根源,也不是盡快改正,減少相關影響,因為他們問心無愧,所以遇到批評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不是“問責”,而是“問心”,可能他們的心地過於善良,因此很快就會原諒他們自己,改而懷疑他人的批評究竟有何用心,是否有陰謀,有沒有顧全大局,是否想挑起爭端。有時候,被批評者甚至會反過來罵批評者多管閒事,於是好人繼續做好人,缺失依然存在。
我相信批評者一般都不是想害人,他們也是想被批評者變好的,可是,當他們的批評不但沒有得到適當的跟進和處理,被批評者又態度惡劣,甚至漸漸演變成對人不對事的罵戰,批評者要不採取反擊,變成於事無補的互相指責;要不心灰意冷,變成息事寧人的盲目順從,搞得不好兩者就會不和,形成怨氣。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對錯誤無動於衷,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如果辦事夠專業,應該都能分清批評中對事與對人的分別,社會上大大小小的紛爭也許源於體制不健全,但也有一些是來自人的心胸狹窄與識見短淺。更恐怖的事情是被批評者因為意氣用事而汲取了錯誤的教訓,表面上作出了改善,但卻是為了針對批評者而改善,為了令批評者無話可說而設計,於是措施又顧此失彼,引來另一些錯誤,以及更多怨聲與怨氣。
從小,我們只會學習成功,只被要求做得對。許多人都不會接受自己會錯誤,更不知做得不對時該怎麼辦。犯錯,認錯,改錯,知易行難。不懂處理錯誤,正是很多人的錯誤根源。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別做傻事
某位長輩喜歡與人分享患病經歷,他曾經歷心血管堵塞,動手術在體內放了支架,又患上糖尿病,所以每日都要食藥,醫生也千叮萬囑請他注意飲食。可是很奇怪,他喜歡以醫生的口吻告誡後輩要定時檢查身體,飲食宜清淡,但他自己卻每日無酒不歡,偏愛肥膩與煎炸的食物,而且經常偷偷吃甜品,像個孩子似的。旁...
.jpeg)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異教詭屋》(Heretic)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恐怖電影,不以血腥或妖魅畫面嚇人,卻在心理層面慢慢滲入不安的元素,令觀眾逐漸感受到兩位女主角的困境。 年輕貌美的神職人員遇上優雅博學的Mr. Reed,在其大宅暢談信仰的偉大,以為可以招攬他入教。這位由Hugh Grant飾演的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