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錯誤

周日無聊,上網看了一晚新聞和時事討論區,從種種社會事件及人們對事情的討論中,想到一些有趣的問題:

問題一:澳門人是否能坦然接受他人的批評,哪怕是善意的批評?

問題二:批評者如何可以令被批評者口服心服,被批評者除了用仇恨之外還可以用什麼回應批評者?

問題三:被批評者當然要汲取教訓,但如果因為胸襟及智慧有問題,汲取的只是錯誤的教訓,那是否意味事實不但無法改善,還會往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我相信澳門人普遍都是好人,他們善良,他們肯努力,他們一般都對得住天地良心,問心無愧。因此,一旦這些好人被別人批評做得不夠好,或者被指出在某個環節有某個錯處時,他們的第一個反應也許不是馬上檢討,找出錯誤根源,也不是盡快改正,減少相關影響,因為他們問心無愧,所以遇到批評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不是“問責”,而是“問心”,可能他們的心地過於善良,因此很快就會原諒他們自己,改而懷疑他人的批評究竟有何用心,是否有陰謀,有沒有顧全大局,是否想挑起爭端。有時候,被批評者甚至會反過來罵批評者多管閒事,於是好人繼續做好人,缺失依然存在。

我相信批評者一般都不是想害人,他們也是想被批評者變好的,可是,當他們的批評不但沒有得到適當的跟進和處理,被批評者又態度惡劣,甚至漸漸演變成對人不對事的罵戰,批評者要不採取反擊,變成於事無補的互相指責;要不心灰意冷,變成息事寧人的盲目順從,搞得不好兩者就會不和,形成怨氣。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對錯誤無動於衷,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如果辦事夠專業,應該都能分清批評中對事與對人的分別,社會上大大小小的紛爭也許源於體制不健全,但也有一些是來自人的心胸狹窄與識見短淺。更恐怖的事情是被批評者因為意氣用事而汲取了錯誤的教訓,表面上作出了改善,但卻是為了針對批評者而改善,為了令批評者無話可說而設計,於是措施又顧此失彼,引來另一些錯誤,以及更多怨聲與怨氣。

從小,我們只會學習成功,只被要求做得對。許多人都不會接受自己會錯誤,更不知做得不對時該怎麼辦。犯錯,認錯,改錯,知易行難。不懂處理錯誤,正是很多人的錯誤根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