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自覺

人類常常有許多盲點。看不到,無從察覺,不懂裝懂,是因為自大,不細心和自以為是。

報紙每日刊出大量新聞,網上無間斷提供大量訊息,但真正通曉政治,了解時事,掌握經濟趨勢的讀者,究竟有多少人?

可愛的人們,什麼事都可以批評,任意發表自己的高見,以為聲大就是真理。一錘定音的民情是十分權威的,例如有人會跟一次平價旅行團遊上海,回來即斬釘截鐵地說:“上海的上海菜都不及澳門做的好食。”例如有人會因為不喜歡某部門的某小職員,就聲稱此部門:“沒有一個是好人,全部都是懶鬼廢人。”又例如有人把聽回來的小道消息當成新聞,把新聞當成聽回來的消息,然後把兩者混淆,再加一點個人的幻想和猜測,並以時事評論員的口吻為親朋好友分析時事,指點迷津。

當然,總有人認為吹牛無罪,亂講有理,大家都應該享受言論自由。問題是,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愛以這種方式理解社會問題,傾向“知少少扮代表”,習慣“聲大夾無準”,享受“睇完標題然後自行創作細節”,同時又喜愛把一堆亂猜亂講亂傳的話廣為流傳,惡果由誰負責?

要了解一件事,不二法門是認真投入,花時間鑽研,充分理解證據和分析數據。許多人不喜歡認真就鄙視認真的專家學者,否定證據和數據,更悲哀的是當他們要了解一件事情時,總是用是非八卦或道聽途說的方式,還要以相當主觀的態度和權威的姿態去指點人家做錯什麼。

澳門的問題,往往由於大家對事物的了解能力不足,有時候花了氣力和感情去批評一件事,反映一個狀況,結果是因為說不到點子上而不被理會,或者證實是一場誤會而反被別人指正。花了氣力和感情事小,問題因此被積累下來並不了了之才最可怕。

過去澳門人可以遊戲人間,遇到問題也能吊兒郎當,但大家看不到的是社會發展因此而走了很多遍迂迴甚至重複的冤枉路。我常想,如果澳門人肯花點時間,認真了解和探討自己關心的問題,有的放矢地表達自己的心聲,社會的問題是否可減少?至少,能減少一些不切實際的噪音就很好了。可是,澳門人,會有這種自覺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正常與失常

讀韓麗珠的《裸山》,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因為必然會感覺到,文字流露的寧靜,以及痛。 我覺得這必然是近年其中一本很重要的華文長篇小說,作者用心書寫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知如何再說下去的故事。〝這是關於揭露的勇氣〞、〝考驗自己真誠與否的勇氣〞。 很喜歡小說的男主角被打瞎了一隻眼的設定,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