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如果這就是愛:讀黃文輝〈我的愛人〉




我的愛人
愛折磨我們
要行血腥的祭禮


當黃文輝把組詩〈我的愛人〉第一句寫成以上的樣子,他事實上是定下了這首“情詩”的基調,也坦率的讓讀者明白這首“情詩”非同一般。這首詩當然是描寫愛的,但更多是關於愛的反面。愛情在黃文輝筆下並非甜蜜浪漫,因為:

愛情是病毒
我們都是屠城的木馬


但愛情又不是一無是處,因為:

愛情是木乃伊
將一具空洞的皮囊
塗一層又一層的防腐劑
緊緊地捆纏包紮
深深地埋進密室
然後便是咒語
然後便是神秘
然後便是遺忘


也就是說,他並不滿足於停留在愛情的“表面現象”,卻更樂於進入愛情的“深層結構”,這組分成二十五章的情詩,即使不一定能把愛情的內涵連根拔起,至少也正視了愛情的陰暗面,進而探索親密關係的真誠與虛偽。詩人以深切的生活體驗,稠密的詩質,哀愁卻熱情澎湃的語調,展現“詩人”與“愛人”的靈慾交戰,愛恨纏綿。

值得注意的是黃文輝過去並不以寫情詩聞名,他的第一本詩集《因此》,寫的是本土情懷,是他在澳門的成長經驗,是城市觀察,是他的老師也不認同的大膽語言實驗(見該書序)。那個時期沒有讀者會期待黃文輝在詩歌中談情說愛,不少朋友喜歡他那個時期的〈歷史對話〉、〈每天對著鏡子〉、〈入實驗室撳緊急掣〉,但在這本《因此》之中,有一首很少被人提及的情詩,同樣名為〈我的愛人〉,共廿六行,在結尾部分詩人這樣寫:



累了就躺在斑馬線上吧
反正不會有聲光把你灼傷
我們總安全得像甲蟲
堡壘。毋需把所有
硬幣都風化為故事
你看這街上缺少的
只是一聲驚叫而已

這首寫於一九九五年的作品意義在於為日後的組詩〈我的愛人〉埋下伏筆,詩中的精神和想像其實都與十年後的〈我的愛人〉互相呼應,也說明了這題材在詩人的創作生涯中不斷思考、擴展、千錘百鍊之後,才演變成今日這組情詩的局面。

雖然在組詩〈我的愛人〉裡,詩人對愛有了深層次和多方面的思考,同時在細緻經營下,“我的愛人”的形象似有還無,是的,“我的愛人”只是一個假想的傾聽者,詩人在整組詩中中孜孜不倦的追問著“我的愛人如何如何”,“我的愛人怎樣怎樣”,“我的愛人”卻一直保持低調,沒有任何回應,沒有任何動作,甚至,很可能沒有現身,這與其說“詩人”在自言自語,不如說是在自憐自戀,不能自拔。從“詩人”的角度看,愛情儘管激情、轟烈,赤裸、真誠,但觀乎“愛人”的反應,你會知道愛情也包含冷漠、傷害、欺騙、絕望。黃文輝在詩中營造了令人目不暇給的意象,讀者可以隨著他的意識流動,在一剎那間侵入愛情的核心,思索幸福是不是必然。在意象龐雜的詩句中,有詩人凝重的情緒,那是讀畢全詩後最難磨滅的印象,到底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之下寫出這些詩句的?一旦把這些繁複的心事訴諸語言,把散亂無序的思緒演化成一組情詩,其結果是令情況更好抑或更糟?

黃文輝是一個很坦白的詩人,他的坦白有時甚至會令人難堪的(例如他曾以“精液”、“痔瘡”入詩),他的詩文向來以批判性強見稱,在澳門這個與別不同的城市裡,像他這樣的一個坦白得奇怪的人是注定要痛苦,要失落,要加倍憎恨虛偽的現實。因此,他寫的“情詩”,也絕不可能提供心情金句和愛情靈藥,相反地,這組詩很苦澀,很沉重,更可怕的是整組詩的氣氛很殘酷,那是典型的黃文輝思考態度,但他終於走出了澳門的現實場景,浮沉在更廣闊的愛海內寫他的情詩。從組詩〈我的愛人〉的獨特風格,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題材、意象都不再受本土情懷的局限,黃文輝的眼光也不再限於對現實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他刻意引領讀者進入其內心世界,真切感受他對現實(殘酷)的反應。對澳門今時今日其實有點沉悶的文學環境而言,黃文輝跨出的這一步是非同小可的。

此外,如果你會像我一樣把黃文輝在一九九五年寫的〈我的愛人〉跟新近完成的組詩〈我的愛人〉比較閱讀,當會發現詩人在這十數年間的進步,他重視技術,意象的安排豐富,組詩的結構嚴密(細心的話是可以看到故事編排的,而我看到的結局並不絕望),更重要的是他的語言簡潔,這可能與他對文字的嚴格要求有關,也可能與他的坦率性格有關,早在《因此》時期他的詩作在語言風格上已經流露出一定的簡練,但他現在的簡潔是能賦予文字力量的,那是一種直指(作者和讀者)內心的力量,那樣的功力不只是練回來的,也肯定是要經歷得來的。

從中學生時期以“新生代詩人”之名出版詩合集《鏡海妙思》,到九九年推出個人詩集《因此》,一路走來,黃文輝終以〈我的愛人〉步向成熟,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黃文輝寫作上的努力,這種努力(或曰:掙扎)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風格,是一種藝術,也是詩。〈我的愛人〉中的“詩人”在愛的世界飽受折磨,歷經痛苦,遭遇驚天動地的寂寞,真的超越了大家對愛情的認知,這種超越也近乎嚴苛,如果這就是愛,“詩人”之愛也真的太認真,太沉重,如果這就是愛,“愛人”也容易不勝負荷,難以招架。這反映了黃文輝現在有能力把一個題材提煉出無比沉重,但我知道黃文輝的追求不止於此,他還可以求進步,他更可以轉換新題材,用新的寫法,如果這一次,他是愛得太沉重,下一回,我們希望看到他的舉重若輕。

舉重若輕,是我對黃文輝詩作的期許,也是對他的期許,但願他很快就可以交出成績表,不要讓我們又等上十年八年。


後記:當年黃文輝出詩集,我想為他寫點介紹文字,試寫了幾次,都不滿意,於是就不寫了,怕寫不好更失禮.這麼多年之後,他再出詩集,我仍是寫不好,只是覺得,讀完他的書,有些話想寫出來,即使不是最專業最精準,也沒有所謂了.我又不是學者,又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普通讀者吧!此文今日在澳門日報鏡海版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正常與失常

讀韓麗珠的《裸山》,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因為必然會感覺到,文字流露的寧靜,以及痛。 我覺得這必然是近年其中一本很重要的華文長篇小說,作者用心書寫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知如何再說下去的故事。〝這是關於揭露的勇氣〞、〝考驗自己真誠與否的勇氣〞。 很喜歡小說的男主角被打瞎了一隻眼的設定,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