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澳門創作人協會新書:《未命名的章節》序

2007年,澳門是一個“消失中”的城市。是的,不是“發展中”,是“消失中”。如果時光倒流十年,相信活在1997年的澳門人絕對想像不到2007年的澳門會變成這麼“都市化”、“國際化”,甚至有點“泡沫化”。

這個落後和悠閒了過百年的小城竟然會在發展中跑得這樣急這樣快,可能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在澳門人狹小的生活空間和想像空間裡,發展和保育似乎都是新事物,新概念,我們來不及適應,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來不及記憶,城市已經變得陌生。於是,我們這些以澳門為家,甚至以此地為故鄉的人,近幾年似乎勢必被這個發展至上的城市烙下異鄉人的印記。在複製和移植的龐大旅遊設施陸續成為小城的新地標後,我們的記憶與感情顯得多麼軟弱,多麼無依。

在澳門處於不斷變化期間,此間的有心人,也開始有意識地回應社會發展中大家遇到的種種問題:有人在報刊專欄探討澳門人的身份認同,有人用輿論和行動去保護澳門人的集體記憶,有人用表演或美術的方式回應社會發展帶給大家的新感覺,有人立志要為澳門寫史,有人則熱心留意時事的動態並且積極的提出各項意見……過去總予人沉默印象的澳門人,現在勇於發聲,敢於表達,一切,都因為大家對澳門有感情,有期望。

《未命名的章節》是“澳門創作人協會”在2007年度的創作項目,我並非協會成員,跟他們的會員也不熟,我有時甚至覺得這樣的社團不知是要把所有的澳門創作人吸納進去還是想令不是其會員的人尷尬,然而,他們辦的網站“澳門腦人”讓我了解這是一班有心有力有行動的年輕人,他們去年拍的電影,也成為一陣子的話題,於是,當與我只見過一面的會長Sio打電話來請我為新書寫序,我雖然不知那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卻已一口應承。澳門人的事,參與就是支持。

收到《未命名的章節》的未排版稿件時,我已經在期待這書快點出版,書中二十二個章節用文字、漫畫和照片談澳門事,說澳門情,這班年輕創作人外表新潮,卻有念舊的心思,所有章節都紀錄了當下澳門人仍然可以親身接觸的舊人舊事舊店舊行業,章節之中,有土生文化、街頭美食、舊城奇景、老店風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班製作人員對昔日澳門的懷念和不捨,也可以讓更年輕的澳門人了解本土文化,探索昔日的簡單生活方式和世故人情。

讀完全書,像參加了一場以人為本的文化之旅,《未命名的章節》彷彿要讓大家知道,澳門不只有賭場,也不只有舊建築,澳門還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人和事。趁書中的一切仍然存在,趁大家仍然懂得記取昔日的休閒生活,澳門的故事還得由大家來命名、參與、令一切更精彩。

2 則留言:

  1. 在澳門
    搞創作搞文化工作有幾艱辛
    做過先知道
    有人自殺式去不停作嘗試同建設理應支持

    倒是不太喜歡果d無過相關0既實事
    又在旁指指點點不停潑冷水又自以為文化界精英的人

    回覆刪除
  2. 我應該不是文化界精英,作為一名文字苦力,我都希望有更多人搞創作,有更多人默默發揮創意.

    回覆刪除

故意得罪人

在澳門生活多年,我當然明白這小城人際關係千絲萬縷,做人處事圓融一點,會比較“吃得開”。但社會經驗夠多之後,又會發現所謂“吃得開”,不一定是吃好東西,有時還包括吃力、吃苦、吃悶棍。所以我一早就選擇了不吃這一套,在日常生活中,我會得罪人,而且不是不小心出差錯,而是故意安排,刻意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