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9日 星期一

公共知識分子何處尋


“公共知識分子”又比"知識分子」起碼多出兩個條件:
   一是他們的識見須有「外向」的特色,不是躲起來的鑽研或自得其樂的興趣;他們之所長,若非公眾關心的題材,便是足以吸引公眾追隨的學問;公共知識分子的議論,接觸層面與影響所及,須與群眾起呼應。
   二是人們可以憑一己修為,把自己「定位」為「知識分子」,換言之,作為知識分子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是「公共知識分子」則必須由客觀論定,不能因個人傾向,自以為「是」。
   「知識分子」與「公共知識分子」的基本元素是在學問上見功力、有思想,見人所鮮見或未見。一些經常在不同媒體發表意見的人,他們縱使議論很多、又或文筆出眾、口才了得,若是知識泛泛、思想一般,人家還是不會稱其為「公共知識分子」。
……知識界噤聲的社會是個喪失活力的社會,哪管扼殺活力的源頭是專制、是恐懼、是愚昧、是失序……,總之寒蟬效應是在人人自危的恐怖氣氛下才會出現。

(<什麼是公共知識分子? ——林行止訪問記三之一>,2006年1月3日刊於《信報財經新聞》之”林行止專欄”)

澳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存在著各種問題的真專家和假專家,聲音太多,吵吵鬧鬧不一定能說出道理來,可能只是添煩添亂,不過言論自由相當可愛,眾聲喧嘩,各自各精彩。
偶爾讀到談公共知識分子的文章,不免令人响往,標準擺在眼前,有沒有人符合真是見仁見智。其實有時會感覺悶,”知識泛泛、思想一般”的聲音終日在說三道四,說的人自我感覺良好,聽的人不是越聽越糊塗就是悶出個鳥來,想起來真有點恐怖。
公共知識分子的話題在國外和國內都引起過廣泛的討論,在本澳則完全不是問題,情形就像你很難要求一位小學程度的朋友完成一篇博士論文,那是強人所難,令人不快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