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如何推動文學發展?

千萬不要陳義過高,或者被頭腦不清的人以廢話轉移視線。首先是要有人肯寫,然後是有人肯讀,而這當中需要有發表作品的媒介。

千萬不要以為澳門事事在進步,單以澳門文學的發表空間而言,這十幾年來的倒退情況是有目共睹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當這個城市只有四十幾萬人口時,《澳門筆匯》仍是季刊,《澳門現代詩刊》運作正常,《蜉蝣體》及後來的《湖畔》都會大量刊出本地創作,本報<鏡海>完全公開沒有固定專欄,<小說>每日刊出三四種連載小說及一則小小說,也許當時無人會覺得那段時光可以稱為澳門文學的盛世,但後來的發展卻令大家錯愕,原來美好的時光是相當短暫的。

當這個城市已經發展至五十幾萬人口,經濟成果好得要派錢與民共享之際,文學環境卻步往另一個方向。向來艱苦經營的《澳門現代詩刊》、《蜉蝣體》、《湖畔》相繼停刊,《澳門筆匯》因人手不足由季刊改為一年出版兩期,<鏡海>加設了一些專欄,<小說>改為每周一次並取消連載小說,文學作品的發表空間急劇萎縮,事情發生得毫無商量的餘地。該結束的結束,該改版的改版,如果你想投稿,有人會勸你別妄想了,自己在網上貼出來就好了。如果你已經寫得不錯,希望發表更多作品,你會發現本地的發表空間根本不夠用,而外地的投稿也排山倒海而來,編輯根本不愁沒有稿用。

這些事情與有沒有讀者無關,即使個別作者已經具備為數眾多的粉絲群,但他們面對的同樣是一個文學發表空間不斷萎縮的澳門,即使這些作者已經有本事在網上集結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但那只是他們個人勤奮寫作的成果,澳門的文學園地進一步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

沒有園地,年富力強的作者無法一展所長,年輕的作者失去練筆的機會,更可惜的是讀者也失去接觸本地文學創作的媒介,這可不是請幾個外地作家來搞講座就可以敷衍過去的事情。

推動文學發展,可以有千百種方法,但如果本來暢行無阻的發表空間一個接一個消失,所謂重視,所謂扶持,所謂全力推動發展,會不會都變成自欺欺人的空話?

 (刊於2013年6月19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