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文學,朋友們的反應總是有點激動。當我們討論文學,我會覺得這件事本身已經很厭煩。當我們討論文學,我們不經不覺就會交流著不滿的經驗、不快的經驗、不堪的經驗。我們免不了要感慨,免不了要搖頭嘆息,免不了要苦笑,免不了感到彼此的反應有點多餘。討論文學這件事本身也是很多餘的。
當我們討論文學,他們會很認真地勸你不要太認真,他們會賣弄在報章上讀到的外地文學訊息,他們會看透世情地聲稱在澳門搞文學難有作為。當我們討論文學,我們會抱怨讀者漠視,抱怨發表園地不足,抱怨付出太多收獲太少。當然,更可怕的是看不清前景,不知道寫下去有什麼意思,不明白其他人究竟如何支撐下去。然後我們腦中會閃現令人更不安的想法:也許大家都不過在敷衍。不過,你們敷衍文學,文學也敷衍你們,多麼合理,多麼公道。所謂文學的討論不過互相壯膽,也許是表達心虛的過程。當我們討論文學,很快便會陷入敷衍的深淵,以不同的形式敷衍著……敷衍著……
當我們討論文學,無論你喜歡與否,他們都會定期為大家舉辦一些活動,一些比賽,一些講座,無論是聊備一格或聊表心意,他們對文學的認同、關心、支持總是恰到好處,絕對不會多,但也無法說少,實在相當巧妙。當我們討論文學,我們總是年復一年的跟隨著這些假文學之名而衍生的宣傳活動忙得不可開交,卻因此而距離文學越來越遠,在成就別人和委屈自己之間,實在難以取得平衡,但當我們討論文學,多少不平衡的事早已被視為常態了。
我越來越覺得文學是難懂的事,此事適合用來折磨喜歡文學的人,也適合讓不那麼喜歡文學的人爭取社會資源。有時文學會變成一組可愛的裝飾品,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作展示,有時又可助談資。於是我對討論文學的事情開始有所保留,有時還要努力掩飾自己看到的實情,讓別人相信我仍對文學這件事很感興趣。
當我們討論文學,我明白對方只想讓我們的文學停留在討論的階段,他們拼命在東拉西扯,令我們難以專心創作。我往往冷眼旁觀,冒出一身冷汗。
(刊於2012年8月8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把私隱留給自己
時移世易,近來我刻意減少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一來是缺乏精彩內容,二來是怕惹來多事的“網絡判官”在明在暗給我製造麻煩。 當然不是完全斷網,只是調整步伐,定期張貼適合公開發表的文章,審慎而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必無緣無故陷入流量焦慮而急於快速“回應”網絡熱話,時常提醒自己只是...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異教詭屋》(Heretic)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恐怖電影,不以血腥或妖魅畫面嚇人,卻在心理層面慢慢滲入不安的元素,令觀眾逐漸感受到兩位女主角的困境。 年輕貌美的神職人員遇上優雅博學的Mr. Reed,在其大宅暢談信仰的偉大,以為可以招攬他入教。這位由Hugh Grant飾演的老...
今日在澳日看到你的專欄,有些疑問...當中說到"他們"會為大家舉辦一些活動, 例如講座等..."他們"我猜是指社會或一些機構, 政府部們吧, 所舉辦的活動,原來是會讓一位作家忙於應酬, 假以文學之名舉辦些活動...我也是攪些文學推廣的人, 我好想知道, 這些活動到底是推動澳門的文學,或是破壞著澳門的文學?
回覆刪除可悲的不是推動或破壞
刪除而是不推動又不破壞
一切維持原狀
我也沒有答案,只是有時看到不少資深作家每年都為很多活動而努力(坦白說,我的付出比他們少很多),不免會感慨,他們默默為大家做了很多事,卻不一定會有人知道,但如果他們把那些時間用來自己創作,說不定會更有意義。當然,澳門的作家多數是很熱心的人,他們希望繁榮文學,他們希望發掘新人,但當這些事情年復一年地進行,大家都習以為常,都不一定會看到組織者本身也是資深作家,我只想把這種感慨寫出來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