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永平
出版:經濟日報出版社
今時今日,做官難,做高官更難。香港退休官員王永平出書談為官之道,開宗明義說“反思”,其實有為自己平反的意味,也刻意把一些為官時不方便說的事一一說明,讀者當然不要期望這本書會洩露重大內情,事實上,王永平這本書主要透露高官處理事務的各種經驗和程序,當中很多知識是值得關心公共政策者參考。
王永平加入香港公務員隊伍三十四年,其中十二年任職局長,曾掌管教育統籌局、公務員事務局、工商及科技局,期間推出的政策多在香港引起爭議,例如母語教學、教師語文基準試、削減公務員數目及薪金、公共廣播服務檢討等。這樣的一個官員,是際遇令他坐上那個位置,還是他的能力和性格真的適合做這些事?
在這本書中,王永平就自己過去的工作範疇分為“教育” 、“人才” 、“公務員事務” 、“工商” 、“電訊廣播” 及“科技”六章,在每章中講述他任職時各項政策如何醞釀和推行,解釋港府在每個政策背後的用心和他作為執行者的思路歷程,同時他也會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他建議每項重大政策的理據,說明當時的執行背景。
我之所以讀這本書,不是佩服王永平的為官之道,不是覺得自己能從他的經驗學到人生大道理,更不會指望那些過去了的政策能為一個平民帶來重大啟示。然而,今時今日的澳門人,實在需要多了解公共政策的來龍去脈,學習分析施政的得失錯對,明白更多政府辦事的細節和技巧。若非如此,大家老是對人不對事的在批評,看不清事情的關鍵之處,也說不出具體的改善意見,那就很難提升自己和推動社會進步。
也許,香港的政事,我們難以評說,但在書中提到的一些程序和制度,卻很有趣味和可讀性。讀完王永平談政策背後的理念和故事,不難發現當年引起爭議的事情其實在另一個角度看可以合情合理,或者,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會看出不一樣的結果,例如當年王永平把香港公務員由十九萬八千人削減至十六萬三千,同時又大減公務員薪金,做這些事當然會被人攻擊,但他在事後回顧,卻說“幾經痛苦的公務員減薪,為公帑每年節省過百億元的經常開支……捫心自問,無愧於心之餘,應該對社會有少許貢獻。”如果細讀他在書中列舉的資料和整個政策形成的過程,自會明白他為何會如此堅持,而且要在退休後把為官經歷寫成這麼一本“反思集”,有些事,當時不適合說,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來,既可為自己形反,也可給後人作為參考。
王永平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官不是平常事,很多時,有口難言,有理說不清,但還是要承擔使命,完成任務。他這本書,反思不多,理論不少,雖然強調平心直說,但始終意難平。
(此文今日以另一筆名發表在澳門日報閱讀時間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