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我們還能怎麼辦?


在人人追求安定繁榮、簡單生活的小城裡,人和人之間距離近,磨擦多,欠缺表達意見和改善環境的渠道,靑少年寂寞難耐是可以理解的。眞正的問題是,這些靑少 年自幼多被敎養成沒有感覺或沒有反應的人,傳統的家長和僱主就是喜歡這種順從的、沒有主見的“人才”,因為這種人易控制,遇到不公平的事往往又不會反抗, 更不可能有過激行為。

但當一個地方一代又一代都善於出產這樣的“人才”,當材質庸劣,識見短淺變成大家身體內流着的血,當許多不正常在此間都成為正常時,你以為,誰在為此付出代價呢?如果我們認眞檢視成長歷程的種種怪事,當可發現“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平等的思想,學校一直鼓吹特權思維,在僵化的敎育制度下,成績好的學生是天之驕子,成績差的不是過街老鼠也是沒有用的人,大家骨子裡信 奉的是“有能力就有價値”,沒有突出成績的大多數人自幼就覺得矮人一截,敎育機構並沒有落實平等博愛的思想,而且從來不覺得這樣有問題。說到底,這算不算 是一種悲哀呢?

原因之二是我們太害怕制度,大家自幼就對各種各樣的制度保持謙卑的距離,小至校規大至各種法律,我們只會照單全收,即使偶然會被某些荒謬的制度弄得吃了大 虧,我們還是寧願把責任歸咎於執行制度的人,製造無謂的個人恩怨,卻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我們被敎育得太怕麻煩,也太缺乏持久爭取的能力,於是在各種複雜的 制度面前,大多數人選擇投降,聽之任之,這樣的習性又怎會讓社會進步?

原因之三是我們永遠是被動的,各式制度的設計和媒介的設定都把大多數人想像成被管治者、被分配者、被指導者、被帶領者。更進一步令人活得被動的是此間媒介 的採訪邏輯:比較有知名度的人說的話就比較受重視,說話受重視的人就比較有權威,比較有權威的人就比較有正當性。在這樣的邏輯下,“高高在上”者的意見不 見得很實際,“低低在下”者的心聲則難以表達,即使表達了,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理會和跟進。以這樣的方式發現,各種問題豈能不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不要問“我們還能怎麼辦?”建議你問問身邊的人:“為什麼大家不覺得這些是問題?”(靑春殘酷物語·十二)
圖片來源:http://www.jesswundrun.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