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對信報的讀者來說一定別有感慨
該報兩個專欄同時告別
引來不少猜測
我自中學開始讀信報
學了不少東西
絕對投入了感情
希望報紙如果賣盤也不會大變
但這是不是太天真呢
孔少林和方卓如其實寫了不足兩年
卻在短時間內成為該報最具吸引考的專欄
能夠見證他們掘起與退出的全過程
也是讀者的福氣
專欄告別能引起今日他兩引起的迴響
才算是真的成功吧
我不太懂投資的事
天天追讀兩人的文章
只因他們的確寫得好
現在唯一可以做的
似乎是看看孔少林的新書"原是物語"和方卓如的新書"國金外望"
不過
我好懷疑
這裡究竟有多少信報的讀者呢
如果你唔知我講咩
真係唔好意思
希望唔好有人以為我講緊澳門那份發音相同的報紙就好了
2006年7月31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廢都未完,尚有新篇:談賈平凹的《醬豆》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傳式小說《醬豆》,老作家寶刀未老,年過七十仍然筆力雄健,而且鋒芒畢露,他以自己最著名又毀譽參半的《廢都》為切入點,再次描繪當今文壇的怪現象,似是續寫,也像補遺。最有趣的是:即使當年叱咤一時的人物已經步入暮年,但廢都依然是廢都,老作家再進一步的創造是追憶醬缸文化醃...

-
求學時期要遵守的規例特別多,學校永遠強調賞罰分明,長大成人之後,自會發現某些罰則其實很荒謬,除了向小朋友顯示威權,令其不安,似乎沒有其他意義。 說的是所謂記缺點制度,據說學生如犯了欠交功課或在課室進食之類的小錯,即會被老師記缺點;如果過失較大,例如對師長態度惡劣,...
-
我經常問自己:身為澳門人,我們生活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我的答案多年未變,只有一個字,就是悶。 我的悶,從頭到腳,自小至大,由形而上至形而下,由外到內再到外,總之,好悶。那是一種氣氛,一種情緒,一種死結,一個困局。 當然,我曾經深切反省,作為一個悶人,只是我個人的...
-
寫左blog大半年 不停在此跟新知舊雨討論問題 又有人話好多人來此潛水 今日想了解來這裡的朋友究竟是什麼人 你都知我在報紙上寫緊關於網絡言論的系列文章 想拋個身出嚟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好多人口輕輕話支持我 無論認識與否 係支持我就留言回答以下問題啦 我會幾感激你的 1. 你的年齡 ...
Dear 寂然:
回覆刪除Don't worry, i know what you said;i feel what you felt and i wish what you wished.
a 信報 reader.
匿名者:
回覆刪除估唔到地球上仲有其他外星人啊!
昨日用篇書序來頂孔少林的位置,今日看看用什麼吧,連林行止的專欄都短了,慘.
除左投資有關既話題,
回覆刪除最吸引我既就係佢地對各路英雄同豬雄既營商手法分析~
係你睇佢地文章既時候,你個腦會跟住佢地既分析思路同步~ 佢地既文章會帶住你去做思考~
而係分析之餘又不忘暗串什至明串你一番~話之你公司邊個話事人~
究竟係佢每次都捉到讀書想睇乜野題材丫?
定係佢每次都令到讀者愛上佢寫既題材呢?
每次睇完總會令人覺得開心之外又學到野~
佢地係我心目中又係作家又係教授~
今日填版位的文章毫無神彩啊
回覆刪除to 寂然...
回覆刪除如果唔係,都唔使攪到要拉大左三格漫畫個size 去填版啦...
Dear 寂然:
回覆刪除Not only the leaving of the two columnists made me sad, but the approaching of an era-ending. Like you, i filled with much of affection to the jonrnal, that can't be replaced by FT,IHT or The Economist, a non-reader may consider being silly.
Many many time i was moved by some articles or columns, i think the reason may be i feel many writers and columnists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knowlegde, passions and opinions from the bottom of their heart.
a 信報 reader.
少了兩位作者好多人會覺得下一步就是報紙變質,我也覺得會這樣.
回覆刪除不過這是大家無法改變的事,少了孔少林,方卓如,信報還是有好文章的,希望文化版唔會大變,還有崔少明其實幾好,可惜一星期只有一篇,還有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天的余錦賢筆調也改了,沒有那麼多金句了,不知是否我心理作用影響了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