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讀報,馬家輝博士又在談網誌,深得我心。
我開這個網誌,主要是讀了馬博士的多個星期以來關於網誌的文章,覺得網上交流的確比較方便,而且容易吸收不同的觀點。另外是每天讀“信報”方卓如“國金外望”的網誌,覺得這樣的一個交流空間可以維繫讀者,於是才動手建立這個空間。
我對網上的言論跟馬博士有差不多的感覺,在“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於無聲處”新聞台也遇過一些持反對意見甚至是無理取鬧的留言,我的態度是可以容納不同的意見,可以跟讀者討論,我可以盡力表明自己的想法,但不強求令對方認同,大家的想法說出來就是盡了責任,不一定要有結論,更不一定要分出高下,我想這是主持一個公開的討論空間應有的風度。不過,對於一些人身攻擊,以及對我朋友的攻擊,我的處理方法是一律刪除,這可能會令一些留言者不高興,也令一些一心來看熱鬧的朋友失望,但我認為網上的討論不應變成罵戰,更不應無理攻擊對方,讀書人應該知道說話的分寸,這也是我處理這個網誌的態度。
我是報章的業餘作者,本來是收稿費才會寫作的人,不過既然視寫作為興趣,也真心希望多交網上的知己,所以才有這個比報上文章更個人化的網誌,我希望達到馬博士的文章所說到的「網誌圈」效果,也希望在這「網誌圈」中令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更充實。
我討厭在網上胡亂罵人不負責任的人,我覺得這些人都是懦夫,事實上,我在前一陣子認真觀察過澳門的兩個主要的時事討論區,區內的網民就澳門立法會選舉和東亞運的議題做出了一面倒的反對形勢,但由於討論的內容大同小異,論點偏激而沒有新意,不斷重複的都是為反對而反對的觀點,加上他們有極強烈的排他性,任何支持政府的言論都會被排斥和攻擊,因此演化成網上獨領風騷的反政府民意。經過本年十一月的一輪觀察,我基本上認定澳門根本沒有網上民意,兩個時事討論區亦只有網上霸權,那是十分可怕的情況,而且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更可怕的是,澳門似乎沒有人正視這個現象,也沒有人有足夠的措施去防範這種負面力量的破壞力。
有時我會想,如果更多人像馬博士一樣明白事理,懂得掌握網上言論的分寸,澳門的網上言論發展空間將會更有前途。我做一回文抄公,轉刊馬博士的文章,但願大家都成為盡責的網誌公民。
我開這個網誌,主要是讀了馬博士的多個星期以來關於網誌的文章,覺得網上交流的確比較方便,而且容易吸收不同的觀點。另外是每天讀“信報”方卓如“國金外望”的網誌,覺得這樣的一個交流空間可以維繫讀者,於是才動手建立這個空間。
我對網上的言論跟馬博士有差不多的感覺,在“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於無聲處”新聞台也遇過一些持反對意見甚至是無理取鬧的留言,我的態度是可以容納不同的意見,可以跟讀者討論,我可以盡力表明自己的想法,但不強求令對方認同,大家的想法說出來就是盡了責任,不一定要有結論,更不一定要分出高下,我想這是主持一個公開的討論空間應有的風度。不過,對於一些人身攻擊,以及對我朋友的攻擊,我的處理方法是一律刪除,這可能會令一些留言者不高興,也令一些一心來看熱鬧的朋友失望,但我認為網上的討論不應變成罵戰,更不應無理攻擊對方,讀書人應該知道說話的分寸,這也是我處理這個網誌的態度。
我是報章的業餘作者,本來是收稿費才會寫作的人,不過既然視寫作為興趣,也真心希望多交網上的知己,所以才有這個比報上文章更個人化的網誌,我希望達到馬博士的文章所說到的「網誌圈」效果,也希望在這「網誌圈」中令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更充實。
我討厭在網上胡亂罵人不負責任的人,我覺得這些人都是懦夫,事實上,我在前一陣子認真觀察過澳門的兩個主要的時事討論區,區內的網民就澳門立法會選舉和東亞運的議題做出了一面倒的反對形勢,但由於討論的內容大同小異,論點偏激而沒有新意,不斷重複的都是為反對而反對的觀點,加上他們有極強烈的排他性,任何支持政府的言論都會被排斥和攻擊,因此演化成網上獨領風騷的反政府民意。經過本年十一月的一輪觀察,我基本上認定澳門根本沒有網上民意,兩個時事討論區亦只有網上霸權,那是十分可怕的情況,而且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更可怕的是,澳門似乎沒有人正視這個現象,也沒有人有足夠的措施去防範這種負面力量的破壞力。
有時我會想,如果更多人像馬博士一樣明白事理,懂得掌握網上言論的分寸,澳門的網上言論發展空間將會更有前途。我做一回文抄公,轉刊馬博士的文章,但願大家都成為盡責的網誌公民。
加入網誌就要做個盡責公民
信報財經新聞 馬家輝2005-12-23
上周在此公布了筆者「稿紙以外」的網誌(makafai.blogspot.com),數天來有不少讀者前來瀏覽捧場,認真畀面;最重要的是有一位瀏覽者在其個人Blog內寫了兩句「讀後感」,令我對「網誌文化」有了一些感想,值得再談。
該瀏覽者有一個叫做「聞見思錄」的網誌(blog.hoiking.org),談時論政、講波說情,並且有不少很好的超連結,若用大陸說法,就是「資訊含金量」頗高,很有覽讀價值。對於筆者的Blog,這位博客直言「有點失望」,理由是我雖然表示願跟各位讀者以Blog作為平台,在其上「相見溝通」,但「看來不太能成立,因為一來他沒有留聯絡電郵地址,文章也沒有Comment功能」。
須滿足三大功能
這是很正確的觀察。我不願意在Blog內開放Comment功能,主因是自知性格急躁,萬一看見「唔生性」的瀏覽者在Comment版上胡言亂語和蜚短流長,我將極不自在,忍不住花很多時間和精神去跟他們討論甚至辯論。我不想浪費生命。可是,話說回頭,如果沒有開放Comment,這其實是一個不合格的網誌,因為網誌文化的基調就在於開放二字。換言之,一個合格的網誌,至少應達成三項功能:
一、讓瀏覽者透過圖片和文字,看到、知道網誌主人在想些什;
二、讓瀏覽者透過網誌內的超連結,看到、知道網誌主人在關注些什;
三、讓眾多瀏覽者透過留言版,圍繞網誌主人形成一個小型的討論社區。
換言之,一個合格的網誌必須有能力把瀏覽者引領到一層又一層的「網誌圈」(blog-rings),圈圈相扣,互有滲透,互有交流。這是所以「Weblog Handbook」作者Rebecca Blood早已開宗明義指出:假如一個人純粹從「個人事」(personal narrative)的角度出發建置網誌,他或她便只是網誌世界裏的「不盡責的公民」(irresponsible citizen)。
隱形的s
博客文化從開始即以眾數形態現身,每個Blog其實都是「一組」Blog,每個Blog字後面其實都有一個隱形的s字母,任何人在看一個網誌時,其實都是同時在看一個博客場域(blogsphere)。Blood指出,「如果你無能於把這個納入網誌之內,並予以妥善處理,不管你把網誌製作得如何精美,這都不算是網誌。」
此外,Blood也強調網誌的日誌精神,認為每個網誌皆須每天至少更新一次,或多或少地提供新資訊、新想法;一個中斷了超過七天的網誌,應被除名於blogsphere之外。
Blood對於網誌提出了很嚴格的期待標準,然而,虛擬世界瞬息萬變,理應容納多元發展,各有其站,各有特色,毋須勉強統一。
這等於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內對於虛擬世界可有不相同的意見,以最近獲香港公開大學頒發榮譽作家的莫言為例,數年前他曾對互聯網有極嚴苛的評語,其所撰《人一上網,馬上就變得厚顏無恥》一文認為:「上網比上床還容易。網上的文學比網下的文學更加隨意、更加大膽、更加可以胡說八道。人一上網,馬上就變得膽大包天。我之所以答應在網上開專欄,就是要借助網絡厚顏無恥地吹捧自己,就是要借助網絡膽大包天地批評別人。當然我也知道,下了網後,這些吹捧和批評就會像屁一樣消散,甚至連屁都不如。」
網絡如水
可是,莫言的網絡感受近來顯然有變,至少他會這樣說:「當年我們呼喚共產主義的時候,共產主義離我們非常遙遠,現在,『共產主義』差不多通過網絡實現了,因為馬克思說過,只要到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職業,從事多種多樣的藝術創作,網絡就給大眾作提供了可能的平台。」
或許,網絡如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只好謹慎用之了。
該瀏覽者有一個叫做「聞見思錄」的網誌(blog.hoiking.org),談時論政、講波說情,並且有不少很好的超連結,若用大陸說法,就是「資訊含金量」頗高,很有覽讀價值。對於筆者的Blog,這位博客直言「有點失望」,理由是我雖然表示願跟各位讀者以Blog作為平台,在其上「相見溝通」,但「看來不太能成立,因為一來他沒有留聯絡電郵地址,文章也沒有Comment功能」。
須滿足三大功能
這是很正確的觀察。我不願意在Blog內開放Comment功能,主因是自知性格急躁,萬一看見「唔生性」的瀏覽者在Comment版上胡言亂語和蜚短流長,我將極不自在,忍不住花很多時間和精神去跟他們討論甚至辯論。我不想浪費生命。可是,話說回頭,如果沒有開放Comment,這其實是一個不合格的網誌,因為網誌文化的基調就在於開放二字。換言之,一個合格的網誌,至少應達成三項功能:
一、讓瀏覽者透過圖片和文字,看到、知道網誌主人在想些什;
二、讓瀏覽者透過網誌內的超連結,看到、知道網誌主人在關注些什;
三、讓眾多瀏覽者透過留言版,圍繞網誌主人形成一個小型的討論社區。
換言之,一個合格的網誌必須有能力把瀏覽者引領到一層又一層的「網誌圈」(blog-rings),圈圈相扣,互有滲透,互有交流。這是所以「Weblog Handbook」作者Rebecca Blood早已開宗明義指出:假如一個人純粹從「個人事」(personal narrative)的角度出發建置網誌,他或她便只是網誌世界裏的「不盡責的公民」(irresponsible citizen)。
隱形的s
博客文化從開始即以眾數形態現身,每個Blog其實都是「一組」Blog,每個Blog字後面其實都有一個隱形的s字母,任何人在看一個網誌時,其實都是同時在看一個博客場域(blogsphere)。Blood指出,「如果你無能於把這個納入網誌之內,並予以妥善處理,不管你把網誌製作得如何精美,這都不算是網誌。」
此外,Blood也強調網誌的日誌精神,認為每個網誌皆須每天至少更新一次,或多或少地提供新資訊、新想法;一個中斷了超過七天的網誌,應被除名於blogsphere之外。
Blood對於網誌提出了很嚴格的期待標準,然而,虛擬世界瞬息萬變,理應容納多元發展,各有其站,各有特色,毋須勉強統一。
這等於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內對於虛擬世界可有不相同的意見,以最近獲香港公開大學頒發榮譽作家的莫言為例,數年前他曾對互聯網有極嚴苛的評語,其所撰《人一上網,馬上就變得厚顏無恥》一文認為:「上網比上床還容易。網上的文學比網下的文學更加隨意、更加大膽、更加可以胡說八道。人一上網,馬上就變得膽大包天。我之所以答應在網上開專欄,就是要借助網絡厚顏無恥地吹捧自己,就是要借助網絡膽大包天地批評別人。當然我也知道,下了網後,這些吹捧和批評就會像屁一樣消散,甚至連屁都不如。」
網絡如水
可是,莫言的網絡感受近來顯然有變,至少他會這樣說:「當年我們呼喚共產主義的時候,共產主義離我們非常遙遠,現在,『共產主義』差不多通過網絡實現了,因為馬克思說過,只要到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職業,從事多種多樣的藝術創作,網絡就給大眾作提供了可能的平台。」
或許,網絡如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只好謹慎用之了。
之前因為太多字而沒有心情把這段留言看完, 如今在公司閒得發慌, 看後覺得馬博士把comment關閉這個舉措未免太過斬腳指避沙蟲, 但想深一層, 就如本人於澳門的論壇所見的景象及親身經曆, 無意義的罵戰很容易出現, 雖然罵戰初開始我會覺得很有趣, 對罵一番後覺得對方根本就不是以事論事, 什至開罵的理由只是因為你闖進了他的地頭, 罵得既無論點, 也無意義, 又不會接受你的聲音, 著實累人.
回覆刪除所以寂然兄你採取出事即刪的對策我很是支持:D
又, 回看我的blog是屬個人敘事一派, 那應叫做日記會適合一點. 哈哈
我很擔心澳門那些論壇會成為民意,大家都知道他們的0討論水準不高,可是又沒有辦法.
回覆刪除我的朋友曾在新聞台被匿名攻擊,不過既然這個媒體主導在我,我必定好好保護自己的園地,不會讓人隨意來搗亂的.
論壇灌水成份好高好高, 說話的人大多膚淺, 又喜歡聯群結隊排他, 是一個很辛苦的地方.
回覆刪除然後你說會變成民意我也覺得大有可能, 畢竟在澳門出聲的人不多, 事不關己, 而出聲的人往往又只有一種聲音
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人把網上的討論當成一種民意,大家知道網上的話不負責任,但被攻擊的對象又很難一一反駁,他們在有計劃的坐大,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影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