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課外書的價值


暑假快將結束,這一陣子中小學生的家長都忙於為子女籌備新學年的教科書,由於這是年度重要生意,書店會全面協助採購,相信問題不大。然而,語文科的課外閱讀書單,卻很可能讓某些父母感到不滿,他們不是對選書有意見,就是埋怨書價太貴,認為這些書又不會考試測驗,“看一看就沒有用”,所以覺得是一件浪費的事。

這些家長平日也會對本澳新近採用的語文教科書有諸多不滿,看來都對子女的學習相當着緊。可是一旦說到要花錢買課外書,態度卻會轉變,堅持精打細算。其實近年有些學校在指定課外讀物時已經不會強制要求購買,貼心的老師還會挑選可在公共圖書館借閱的作品,同時力求多元化,除了經典文學,也會選歷史或科普題材,但即使做到這個地步,也未必能令所有家長理解和支持。

我見過最有趣的家長投訴是:“這本書連我也沒有讀過,我的子女怎麼可能看得完?”其實知識普及、教育進步已是不爭的事實,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來判斷當今的情況,顯然不合時宜。身為家長,應該為子女有機會超越自己而高興,而不是以此來質疑老師推動孩子語文精進的專業安排。又有一種家長終日怨學校、罵社會,沒完沒了,還經常向子女強調讀書“合格就夠,不用認真”,貌似看透世情,實際悲觀消極,很容易會拖垮孩子的上進心。

近來,不少學生在準備讀書報告時會“參考”網上文章,甚至請AI代勞。老師既然佈置了這樣的作業,最好能妥善把關,既要阻止抄襲成風,更要預防這些行為延伸成作弊的惡習。當然,真正優秀的老師會有辦法推動學生愉快閱讀,積極寫作,那是最美滿的結果。

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及早開啟對知識的探索,價值會大到無法想像。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保持笑容



這個家庭本來過著幸福無比的日子,幾名子女健康活潑,父母都是親切熱誠的讀書人,他們結交的朋友亦是文化精英,由於這家人住在一間位於沙灘旁邊的漂亮房子,所以非常好客,常邀親友來聚會。由於當時社會局勢有點混亂,他們有些好友已經擔心到要移民,而他們卻覺得荒謬的人與事很快就會過去,只要行事低調一點,應該不難等到社會回復正常,很多人的想法都跟他們一樣。直至某一晚,一班帶著武器的男人登門造訪,先是捉拿了一家之主浩本斯,然後又帶走了其妻子和女兒,還對兩人展開莫名其妙的精神虐待和無情逼供。

以上是巴西電影I’m Still Here(港譯《我生如是繼續》、台譯《我依然在此》)前半部的劇情,浩本斯被政權以莫須有的罪名指控(懷疑他與共產黨人勾結),於是憑著檢查其收藏的書籍和唱片就認定他“思想有問題”,並逼他坦白從寬,清楚交代自己的罪行。

電影主力是拍浩本斯的家人在他被捕後的遭遇,儘管其妻子和女兒最終被政權釋放,但浩本斯在被捕那晚之後就沒有再回來,他的妻子堅信丈夫無罪,一直沒有放棄找尋他的下落。編導沒有以一般的方式把女主角寫成跟極權對抗的典型英雄,反而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切入,寫這家人在巨變之後如何調整心情,想方設法生存下去。不知是因為文化差異還是他們一家的教養與別不同,總之他們一直強調自己沒有做錯事,不必為了不幸遭遇而滿臉愁容不敢見人,他們不但要爭取如常生活,還要跟不同的朋友保持聯絡。

我最喜歡他們每次拍照都會提醒彼此要保持笑容,當然他們的表現並非冷酷無情,但當惡人千方百計要製造恐懼和不安,手無寸鐵的平民更加要理直氣壯的無視恐怖的威脅,在這種非常時期,只要繼續生活,只要有勇氣繼續笑,已經是最有力的抗爭。

巴西軍政府在1964年透過發動政變奪得政權,至1985年才被推翻,在他們逾二十年的極權統治中,大量公民被無理監禁及壓迫致死。I’m Still Here改編自當年的真人真事,而且拍攝浩本斯一家至2014年的生活情況,這樣的安排除了讓觀眾看到真實的歷史,還展現政治風向的變化無常。電影結構嚴謹而別出心裁,女主角表現出色,是一部令人既感動又帶來啟發的佳作。

當全世界很多人都在為政治問題咬牙切齒,仇恨言論無處不在的時候,這部電影提醒大家不卑不亢、保持笑容,自有其意想不到的作用。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繼續成長



去年年底迎來工作調動,在轉換崗位之前,趕緊清理多年積累的雜物,以免阻礙辦公室的新主人進駐。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斷捨離”,十多年來幾多歡欣與榮耀,都在那幾天逐一告別,那種心情,很難以筆墨形容,但我始終覺得那是成長的過程,到達某個終點,不一定要灰心喪氣,反而應該總結經驗,開啟新的一頁,保持樂觀向前看,不管順境與逆境,都可以看到新的風景。


年輕時愛讀《紅樓夢》,早已對第二回那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留下深刻印象,從來懂得及時放手,而且一直居安思危,所以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高低起跌,反應都比較淡然。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太冷漠,面對工作上的動盪,沒有求過任何人,也沒有緊張兮兮四處問消息、托關係、探門路,總之隨遇而安,一副無可無不可的樣子,相信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真的。


這些年來我盡量保持冷靜、不跟風、不拍馬屁、不說違心話。偶爾會有人覺得我不合群,擔心我這樣很難站得住腳。但其實我見盡一些社會“精英”隨風擺柳,毫無原則,肉麻當有趣,定時交心與獻媚,然後還要終日擔心勢力不穩,地位不保,或者要為“主人們”高興不高興而誠惶誠恐,一把年紀卻過得像個可憐的孩子,其實又有什麼意義?


關於成長這件事,我不敢說自己了解得很透徹。只知道,過了某個年齡,生命已進入倒數,不必爭強好勝,不用向誰證明,更不要天真地追求互相吹捧出來的虛名,凡事看開一點,灑脫一點,多留一點時間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概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過去半年我居住的城市風起雲湧,變幻莫測,但我完全不想理會與自己無關的是非八卦,比較在意的反而是每日起床後紀錄血壓和體重,適當調整飲食與運動量。也許某日回過頭來,就會明白現在點點滴滴的改變,其實意義非凡。所謂成長,大抵就是這樣一回事。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反派的力量



澳門今日滂沱大雨,我獨自去戲院欣賞《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城篇》,也許因為早已對原著漫畫有全面了解,所以看得既感動也激動,這是非常成功的改編,不但在劇情上為原著加分,在技術上更顯現高超的創意,精細的動作設計,還有充滿時代特色的精彩配樂,各方面都配合得很好,令觀眾感受到這個系列的氣勢不凡。

“鬼滅”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少年炭治郎家人被惡鬼殺害,他帶著劫後餘生但變成半人半鬼的妹妹拜師學藝,經歷千辛萬苦成為“殺鬼隊”成員,誓要為家人報仇雪恨。但這樣的故事大綱細說起來,就會牽引出正邪兩大陣營的來歷與恩怨,殺鬼隊有“九柱”及相關弟子門人,惡鬼那邊又有“十二鬼月”,個個都有一段曲折離奇的成魔之路,整個系列的人物關係比“復仇者聯盟“更為複雜,不過一旦了解當中的來龍去脈,又會感受到故事引人入勝的力量,而且說穿了這無非是武俠小說的趣味,不少中國人會認為武俠小說在金庸之後已”空前絕後“,日本人卻會用不同的方式把武俠故事推陳出新,之前有”浪客劍心“, 如今又有影響力更大的”鬼滅之刃",昔日稱為“內功”的絕技現在叫做“呼吸”,劍客們以“水之呼吸”,“雷之呼吸”展現超凡武藝,不打人,只殺鬼,同樣令觀眾看得投入。

“無限城篇”是“鬼滅”接近尾聲的大戰,殺鬼隊兵分多路深入敵陣,血戰連場,而故事背景“無限城”也提供了各種視覺震撼,令眾人的決戰更為驚險。由於我個人一直喜歡配角善逸的搞笑性格與“越躺平越厲害”的絕技,平日他多數被人忽視,但每到關鐽時刻其潛藏的力量總會令人意想不到。今次他獨自面對超級強大的對手,血戰到底的場面相當悲壯。當然,炭治郎那邊的戰鬥才是重點,在”無限列車篇“已結下深仇大恨的猗窩座捲土重來,其實今次這位"上弦"才是真正的主角,編劇擅於營造“反派的力量”,花了很多篇幅把這個殺人如麻的角色寫得立體細緻,儘管他的戰鬥力十分可怕,但看著看著,很多觀眾都會同情他變鬼前的遭遇,成就了動人的結局。

由於這場戰役支線眾多,今集只是掀開序幕,更激烈的惡戰在餘下兩集才會陸續登場,由此也可以看出製作單位對這個故事的信心。建議喜歡這部動畫的朋友看IMAX版本,扣人心弦的動作場面,以巨大銀幕觀賞會更加悅目。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如何避免孤獨S



澳門正面臨高齡化社會的挑戰,獨居長者持續增加,又不時出現家中失救死亡多時無人知曉的事件。每次看到這類新聞,都希望有關方面加強支援,例如協助安裝平安鐘、教導他們使用相關科技產品、加派人員上門探訪,最好當然是制定可行的通盤策略,盡量減少“孤獨死”的悲劇。

這種問題當然不是澳門獨有,最近在追看日劇《孤獨S又怎樣》,這部改編自漫畫的作品不但認真關注長者面對的困境,還化悲為喜,建議觀眾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凡事宜及早準備,提供不少發人深省的好主意。

劇集的開篇很妙,三十九歲的單身麗人鳴海(綾瀨遙飾)經濟獨立、生活自主,既有穩定的工作,又過着積極追星的夢幻生活。某日她收到自幼崇拜的姑姑在家中浴室死去多時,直至發出惡臭才被人發現的噩耗,在悲傷地辦理後事之餘,她自然感懷身世,開始擔心自己最終會像姑姑一樣變成“無父無母、無夫無後”的可憐人,而“孤獨S”的陰影更在她心中揮之不去。

編劇藉着女主角對未來的不安,寫出人生走到最後的種種下場,是“孤獨地S”還是“為自己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可能,但最重要是早點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積極安排對個人最好的結果。除了探討生死問題,劇集的議題還涉及愛情、婚姻、生兒育女的甜酸苦辣,透過一連串輕鬆幽默的情節,不帶批判地反映大家一路走來的各種處境,強調無論選擇一條怎樣的路,始終都要學習適應“孤獨”,也唯有提早學會這種本領,人生的最後階段才可減少不安,走得瀟灑。

很喜歡這劇集以搞笑的方式討論嚴肅的問題,而且每集都溫柔地傳遞“勇敢活下去”的訊息,相信對很多中年觀眾有鼓勵作用。

(刊於2025年8月1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不只是社畜



看《長安的荔枝》之前,留意到傳媒的宣傳都聚焦於”古代社畜”、“社畜辛酸”、“社畜必看”之類的語句,好像只要強調“社畜”這兩個字,就足以說明故事,而且能引起共鳴。

然而,看完這部改編馬伯庸同名小說,由大鵬自導自演的電影,我倒覺得這不只是一部社畜電影,其實更貼切地說應該是官場電影,所有情節都是關於封建專制之下官員如何掙扎求存,還有面對“上面”荒謬的指令,下屬們如何為無聊的事情疲於奔命。所以這部電影特別適合官員和公務員欣賞,我相信他們必定會看出親切的感受,說不定還會感懷身世,痛哭流涕呢!

《長安的荔枝》的故事表面看來很簡單,貴妃想吃新鮮的荔枝,皇帝派人去嶺南採購,但以當時的保鮮技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可是一眾官員無人敢向皇帝說明真相,於是把這項辦不了就必死無疑的任務一層一層往下推,最終推到倒楣的男主角身上,這名可憐的基層幹部就這樣被逼成為“荔枝使”,開展一段毫無勝算的驚險旅程。

我對這電影是意想不到的喜歡,因為不但沒有歌功頌德,還直接表達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尖銳問題:當權者只知好大喜功,沒有治國之才;滿朝都是阿諛奉承之輩,無人能做實事;更有趣的是官員只知討好上級,不理下屬和百姓死活,馬伯庸透過採買荔枝的事例,寫出一項隨便說說的要求如何把操辦的小官折磨得死去活來,又如何勞民傷財,影響民生國計,更恐怖的是成千上萬的官員與百姓為了滿足皇帝一個人的願望,全力以赴,不惜代價,但那件事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千里送荔枝”是極度不合理的事,但為了自保,人人俯首聽命,不敢不從。於是舉國上下都圍繞著皇帝的傻瓜想法忙得亂作一團,完全沒有理智可言。大鵬不慍不火地拍出荒誕國度的離奇世態,骨子裏充滿批判與反省,真是膽識過人,所以特別值得支持。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因為玄彬的緣故



陪太太看玄彬,是我近年的指定動作。只要是他主演的電影公映或上架串流平台,太太都想看,而且她公平公正,絕不藏私,總會邀請我陪她一起看。

近日玄彬的《哈爾濱》出現在串流平台的新片名單,太太早已向我預約,我笑而不語,滿口應承,心想這次真的太好玩了。

其實單看電影的海報,已可推測這次必然是拍歷史題材,加上片名是〝哈爾濱〞,事情不是發生在韓國境內,但可想而知不會是輕鬆愉快的故事。看了大約十五分鐘,我大致能整理出這電影的主題,玄彬飾演韓國獨立運動的義軍頭目安重根,因不甘被日本統治,他除了與一眾同志起兵抗日,還在1909年在哈爾濱刺殺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推手,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電影還原安重根籌備刺殺的起因與過程,從招兵買馬、收集情報、購置彈藥的情節都一一還原。這樣的故事,當然有條件拍成緊張刺激的作品,然而此片的導演也許只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他念茲在茲的就是把當年的史實呈現出來,於是這部重金堆砌的大製作便拍得很壓抑、很單調、很沉悶。

這回太太無法欣賞玄彬俊美的樣貌與非凡演技,只能看見他與一班分不清誰是誰的男人在大街小巷行來行去,為免她看得一頭霧水,我唯有同場加插介紹日本與韓國的恩恩怨怨,說明晚清時期東北三省的混亂局面,當然也要談及此片的反派人物伊藤博文在日本歷史上如何備受尊重。然後我發現,我說的比電影演的還要多,也許港澳一般觀眾都會像我太太一樣,對於近代中日韓的歷史都所知不多,有些人還只會單方面接收關於抗日戰爭的政治宣傳,致使對過去的認知只停留在某種仇恨的情緒,很少人會主動了解侵略與被侵略的前因後果與當時的國際關係。

儘管《哈爾濱》其實拍得不怎麼樣,但起碼誠意十足,還原當年韓國人奮不顧身維護國家獨立地位的志氣,作為愛國電影(甚至歷史教材)都相當客觀,呈現出日本、俄國與大清在當時的處境和算計。也許歷史電影就是應該這樣拍,不亂改事實,不醜化對手,不肉麻煽情。為免太太過於沉悶,我還信口開河地說:〝同樣是講刺殺,李安拍《色戒》竟然拍出刺客與奸臣的情與慾,在空白的地方填補出多姿多彩。對比之下,這部《哈爾濱》卻又冷又硬,完全沒有考慮外國觀眾的感受,但又大灑金錢拍了很多大場面,真是勇氣十足。〞安重根成功刺殺伊藤博文之後,韓國的苦難並沒有馬上結束,他們要抗爭到二戰結束,日軍無條件投降,才正式擺脫日本的控制,然後又要經過慘烈的韓戰而形成南北敵對的局面,最終於1953年才簽署停戰協定,兩韓仍分裂至今。電影說安重根的義舉激勵了韓國人的士氣,可是這位義士在刺殺行動後被捕,不久後即被殺,這場刺殺也許影響過很多類似的志士,但實際效果似乎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逐步浮現。

因為玄彬的緣故,太太安靜地坐在我身邊聽我講歷史,這是意想不到的結果。

課外書的價值

暑假快將結束,這一陣子中小學生的家長都忙於為子女籌備新學年的教科書,由於這是年度重要生意,書店會全面協助採購,相信問題不大。然而,語文科的課外閱讀書單,卻很可能讓某些父母感到不滿,他們不是對選書有意見,就是埋怨書價太貴,認為這些書又不會考試測驗,“看一看就沒有用”,所以覺得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