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各有前因:《籠民》


不久前重溫了這齣1991年的舊片,我認為這是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一部港產片,很寫實,批判的力度很強,但又沒有流於煽情,這些年來都再沒有出現過這種關心低下階層生活,反映社會真實情況的好電影了。

《籠民》由張之亮導演,故事講一家男子宿舍(也就是籠屋)面臨逼遷,描寫被逼走之前這班貧困者的生活細節,還有老籠民之間的多年交情。電影由喬宏演管理員,廖啟智演其弱智兒子,演老籠民的包括谷峰、泰廸羅賓、還有全片最年輕但在現實中最早逝世的黃家駒。

住在籠屋的人多數從事勞力工作,而且沒有家人,可以說是社會的邊緣人,他們有的在街上擺攤,有的做散工,做苦力,有的又是癮君子,更多是年老無依生活困難的獨身長者,總之每個人都有一段悲情的往事。

電影用很多細節拍他們的日常生活,講他們跟露宿者和乞丐的分別,講他們過時過節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的情況,當然也拍他們的日常衝突,還有就是面對未來,沒有出路,過得一天是一天的樂觀或無奈。

影片為數眾多的演員可說個個出色,個個都演活了那群來自三山五獄的籠民,可說是港產片中難得一見的精彩群戲。編導簡直無視市場的需要,堅持關心早已被繁榮社會遺忘的貧困者,拍出真切動人的庶民風情,精確地批判那些只在鏡頭前親民、在鏡頭外惡毒的議員真面目(電影中其中一位議員更是雙面人,一方面說要協助籠民解決問題,另一個身份原來是幫商家逼走籠民的大律師),更厲害的是影片並非單一地同情弱者,其實更廣泛地關注社會貧富懸殊帶來的矛盾。

我當年在影片上映不久後看到錄影帶,喜歡得不得了。那時我年少無知,但看到影片的悲慘結局卻很不開心,也不得不思考那些籠民為什麼會走上這一步,他們年輕時都一定有理想,有努力,誰都不想在年紀大了之後孤苦無依困在籠內。然而,可能是他們選錯了路行差踏錯,可能是他們際遇不佳落後於時代,終於他們也只能變成社會上的邊緣人,即使被逼得無處容身,也只能落得無告且無助的下場。

這些年來我不時也會重溫這電影,老是覺得此片編導演都不可多得。其實直至現在,這電影所描寫的社會問題仍然存在,一代一代的籠民仍在接續出現。我總覺得此片是可一不可再的,現在的電影已經變得越來越虛幻,能反映社會現實,引人深思的作品真的難能可貴,什麼時候再有人會有勇氣拍出這樣的故事呢?抑或大家其實都只希望追尋虛假的快樂,不會希望在電影中看見現實的悲苦?

2 則留言:

  1. 最近也看了這經典電影,很多感觸。
    電影放影距今已二十年了,在google搜索了一下,
    想不到籠屋問題在今天的香港社會仍然存在,
    很讓我驚訝...在這二十年來,我們到底進步了什麼?
    學會了什麼?是政府當權民的無能,以至問題遁環不息,還是要責怪籠民的不思進取、懶惰,以至其身處困境?我找不到答案,如果民智、人民的素質是可以透過教育與經濟來改善的話,那我們的免費教育政策、強大的金融經濟體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至社會上仍然存在一幫這樣基層的人仕。

    在外留學十年,看到人家社會的優劣,很想看到香港人,以至中國人消除一些根本的劣根性...

    回覆刪除
  2. 資本主義社會真的像一頭無情的怪獸,會把人淘汰,會把人活埋,二十年前的電影儘管很好看,但又有多少人會同情那些弱者呢?

    回覆刪除